孔子以礼乐教化,他的身教、言教,感化众多学生。(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老师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尊师才能重教。古人尊师敬师的事蹟不胜枚举,以下举个例子。
子游重师道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系春秋时孔子为数多达三千人的弟子群中唯一的江南学生。孔子一生以传承传统文化命脉为己任、弘扬道义匡世济人,周游列国,历尽艰辛,即使身处逆境也矢志不渝。
子游自幼仰慕圣贤之道,二十二岁时从吴地不远千里前来鲁国拜师,时年六十七岁的孔子高兴地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子游果然不负师望,学成后南归,“道启东南”,传播中原文化,为江南文化的繁荣、民风的教化做出了贡献。
子游学习勤奋,在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教诲下,首先专心致志地攻读了《诗》、《礼》之学,不久成为“孔门十哲”之一。他对忠、孝、仁、义的理解不断深化,日臻完善,在刻苦钻研的同时,躬身力行,在不同场合、不同事情中都尽力学以致用;在遇有疑惑不解时,总能勤学多问,学业不断精进,孔子称赞他:“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一次,子游跟随孔子去祭祀,仪式结束后,两人走到宗庙外面高大的建筑物旁边。孔子仰天长叹,子游忙问何故,孔子说:“我没有赶上古时大道昌明的时代,可心里总是很向往啊!”孔子向子游描述了他心中理想社会的美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话给子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子游实践孔子理想,以“礼乐”治城
不久,子游在鲁国任武城邑令,在任上,他时刻不忘孔子的教诲,以“仁爱”治理武城,深得百姓的爱戴。一次,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武城,听到城中处处有弹奏琴瑟、演唱诗歌的声音,于是笑着对迎接他的子游说:“治理县城也用礼乐教化吗?”子游恭敬地回答:“您给我们讲过‘君子学道则爱人’,我既然跟您学习了礼乐等教化之道,当然要把它应用在实践中。”孔子听了甚为嘉许。
子游倡办教育,以乐化民,使德入民心,民风淳厚,武城得到大治,史称“武城弦歌”,成为历史上仁政教化的典范之一。此后,“弦歌之声”在当地久久相传,百姓安居乐业,人才辈出。
孔子还问子游说:“你在这里见到什么人才吗?”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从不走小路捷径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称赞澹台灭明公正无私,品行端正,不阿谀上司。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子。
子游视师志为己志,弘道济世并倡导“礼乐”之风。孔子去世后,子游又与同门仲弓、子夏等一起编定了《论语》的初稿本,及时地为“述而不作”的恩师,记录下了其言论、学说、思想、事蹟。他后来辞官到东海之滨开设学馆,教人育才,海隅处处可闻礼乐之声!他在楚地讲学时,传播道德理念,宣传孔子倡导的礼乐之仪,带领随从学生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雅乐──《韶乐》(古有“《萧韶》九成,凤凰来仪”之说),人们听之皆受到感化。
子游东归后,《韶乐》之声在当地仍然“绕梁三日而不绝”,后人传颂,影响深远。(选自《论语》《礼记》《史记》)
责任编辑:飘蓬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