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生】猝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图)

作者:云中君 发表:2015-08-25 13: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都有一般人所无法忍受的度量。(网络图片)

秋雨淅沥,雾气濛濛。雨夜读书,也禁不住一丝淡淡的忧郁涌上心头。然而,当我偶然在书本上看到了“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句话时,内心为之一震,时常萦绕在心头的那些不良情绪顿时烟消云散了。

当面临人生中的巨大变故或受到剧烈的心灵打击之时,人的内心往往是很脆弱的。一个人要做到临危不惊很不容易,做到受辱不怒就更加困难了。因为内心的承受能力是由人的心性高低所决定的,一个在人生中欲有所成的人,必须在各种考验和诱惑甚至诽谤中不断地修心养性,才能逐步扩大自身的心量与增强承受能力。

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这两句名言出自于宋朝著名大文豪苏轼的《留侯论》,原文是:“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意思是说,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必定都具有超人的节操,还有一般人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之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细思之,一个人容易受惊或发怒,都与他的心性有关。受惊往往是因为心虚,心虚就是自知有所亏欠。一个人若真能做到“内省而不缩”、“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自觉在道、在义、在法、在情、在理上都无所亏欠,便可以遇事不惊,临事不惧。一个人容易发怒,也往往是因为心虚所致。心虚者就像一个有伤口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若被触及破伤之处,反应便非常激烈。反之,便自然能以坦然之心面对任何变故,即使遭到无故加之的指责或归罪,亦不能使他轻易动怒。

仰高山解萦怀,临大海悟包容

一个人内心的修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能经常保持平静与祥和,面对突然发生出现的事物和危险也能临危不慌,镇定自若。光明磊落的心态即使被莫名地诬陷和诋毁也不会大发雷霆,仍能泰然处之。定力若能如此深厚,必是修炼人才能达到的精神境界。以前我曾读过“仰高山解萦怀,临大海悟包容”的人生哲理,当时我对前半句不得其解。仰望高山就能解除萦怀吗?然而当我凝神仰望高山之时,心中似有所悟。不管雷轰雨打,还是风吹日晒,高山都是岿然不动。大风可以吹折草木,却无法让大山撼动一丝一毫。我豁然明白了那些曾经耿耿于怀的人间俗事,原来是那样的微不足道,那些俗世中的诽谤和中伤也不值得去辩驳,心如高山,念如磐石,世间的一切纷争就变得像鸡虫之争一样渺小。

我喜欢香港的大屿山,在顶峰极目四望,群峰叠嶂,碧海白云,心底感到无限开阔;也喜欢纽约的大熊山,山湖相连,水净天清,湖光山色交映于一体。如果说大海让我学会了包容,高山则让我学会了临危不惊,忍辱不辩。

儒家始祖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就是指仁厚的人,他们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高山一样岿然不动。喜欢高山的人必然勤于看山、登山,居高始得远眺,临峰方可眼阔。一个人如果每天只忙于生计,他的视野肯定就会受到局限,他的感受与心境也就只能停留在柴米油盐酱醋之列。时常登山临海,凭高远眺,就一定会产生与平时生活中不同的感受,就能亲身体验到宇宙的博大和大自然的造化,也能陶冶情操,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2025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