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留学,差距怎就这么大

发表:2011-10-07 15:3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名车、豪赌和夜店生活

18岁的Kelvin津津有味地聊起自己与“圈子”里朋友在一起的娱乐生活。

“那时候挺好玩的,晚上常去唐人街,吃饭、唱K,有时候去赌场。不过我运气比较差,输多赢少,有时候一晚上就得输掉3万镑。”这名15岁起到英国留学、并转学多次的富家子说。他的父母早年从中国内地城市到沿海的东莞打拼,通过制造业起家,逐渐积累起过亿资产,现已移居香港。

Kelvin口中的“圈子”,在留英的中国“富二代”群体的社交中广泛存在。记者发现,同一个“圈子”中的人大都有相似的家庭背景,因为业余爱好、休闲方式和消费模式相近,彼此能够建立起认同。

不过,这些“圈子”也并不完全相同。即使都属于“富二代”群体,有的“圈子”里,人们夜夜笙歌,另一些人却勤奋向上,不可一概而论。

晚上9点之后,英国各大城市华人聚集区的KTV、夜店、酒吧和赌场等场所,是很多“富二代”圈子最常前往聚会和流连之地。

Kelvin最初来英国时,读的是私立学校,每年学费两到三万英镑。在他看来,只有和与他有共同背景的朋友在一起玩才觉得生活有意思。从伯明翰到伦敦,他认识了不少朋友,大部分是家庭条件跟他差不多的中国学生。“大家能聊到一起去,也能玩到一起去,老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圈子。”Kelvin说。

他的朋友里,有人爱买名车,Kelvin却说自己“不玩车”,因为他还没考到驾照。他对自己消费开销也“算不清楚”。买名表是他的一个消费爱好,最喜欢的牌子是百达翡丽。

Kelvin称,他也希望能结识新朋友,走出自己的“圈子”。但结交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朋友后,他发现自己很难如愿。

“我邀请新认识的同学一起玩,但他们都说要打工没时间。他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很多是‘一小时能赚多少钱’,我和他们没有共同话题。”他说。

事实上,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也的确让“圈里圈外”形成了一种隔阂,在留学生群体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圈子”现象比较常见。

至于生活习惯,在伦敦地区生活过多年的李楠(化名)告诉《青年参考》,在伦敦的中国“富二代”,有一部分人的购物理念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全身衣物都出自奢侈品牌。

李楠的父母在中国北方一座城市经营房地产。她的一名女性好友也来自房地产商家庭,平时上课时喜欢拎香奈儿、宝缇嘉等名牌提包,价格大多在一千英磅以上,外衣也价值上千英磅。

英国的数码产品相比国内要便宜一些,即使不是“数码发烧友”,“富二代”们也会购买一些数码产品。英国的电信公司大多采用“签话费合同换手机”的销售模式,所以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手拿最新款手机并不出奇。“富二代”们则青睐价值几千英镑的Vertu手机,李楠就先后使用过两款Vertu手机,她曾见过一名“富二代”用的是白金镶钻版Vertu手机,价值数万英镑。

“富二代”大多配备两台电脑,一台台式机,一个笔记本电脑,当然,在苹果产品风行后,iPad成为必不可少的装备之一。“富二代”大多偏爱高端的IBM电脑,索尼电脑因为其“拉风”的外形,也获得不少“富二代”青睐。李楠介绍,如果是“电脑发烧友”级别的“富二代”,一个机箱也许就要花掉上万英镑。

此外,英国发达的二手车市场,以及相对低廉的价格,让买车成为很多“富二代”尤其喜欢做的事。国内一家著名食品公司的老板之子因为爱买车而出名。他曾经买过多辆法拉利,也因此获得了“法拉利”的绰号。

低调、努力与自力更生

与此同时,在留学英国的“富二代”群体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圈子”。在这些群体的家庭中,父辈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对他们做人的方式要求也极为严格,很注重培养他们上名校、掌握最先进的知识,成为行业精英,锻炼他们的自立能力和商业眼光。

这些“富二代”群体,往往从上一辈白手起家、创富开拓的轨迹中,学到低调、稳健和勤劳的作风,希望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他们在各行业勤劳打拼,也正在崛起为一股重要的力量。

Lina的选择体现着在英国的中国“富二代”们另一种生活态度。晚上8点,接到记者电话时,Lina称自己还在加班,“刚刚领到饭,工作还没做完,看来还有下半场。”经常加班到晚上10点,早上7点就到公司,饿了吃盒饭,这样起早贪黑、勤奋敬业的“上班族”形象,和人们想象中的“富二代”完全不同。

Lina来自中国深圳,父亲的企业资产雄厚,涉足金融和房地产业。Lina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名校读书,目前就职于伦敦金融城的一家跨国投行。她为人低调、做事努力,也很少购买高调的品牌,所以极少有人知道她是“富二代”。

“我知道人们一提起‘富二代’,就会想到炫富、败家这些词,的确是有这样的人存在,但我认为家庭条件并不能决定你走哪条路,关键还是看家里的教育和自己的选择。”Lina说。

Lina说自己并没有刻意回避“富二代”这个词,因为她认为自己“最大化”地利用了父亲为自己提供的条件,努力地学习,用心地工作,“对得起这些资源”。

“我父亲从小就告诉我一定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自力更生。而且直到今天,我父母依然非常努力、低调和勤俭。我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从小耳濡目染,不可能去过一种依赖别人、自己不努力奋斗的生活。”

Lina的同学也有很多来自中国富裕家庭。“我在剑桥读书时的朋友圈子中,很多人家庭条件都不错。但他们都很努力地学习,有自己事业上的追求。”

Lina的人生目标是成为金融业人士。“如果父亲需要我去帮忙处理公司的事情,我当然愿意出力,但我不会放弃自己的事业目标,会努力去找到平衡。”

据Lina透露,在她的朋友圈子中,有一些人毕业后回国,因为家里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加上自己的知识才能和国际视野,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创造了不少社会价值。

而“不爱读书”的Kelvin则坦率地承认,“财富”的确在有的时候会限制自己的成长。“特别是你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依靠家里。但我却并不认为 ‘富二代’有什么不光彩。我们一出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了,我们没得选。”他说。

来源:留学中介吧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