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我们住在哪里

发表:2010-04-07 22:1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咬牙切齿,终于在三十多岁的时候贷款买了房,看着产权证上白纸黑字的“70年”,再看看身边尚且年幼的孩子,略感一丝欣慰:自己活到100岁的可能性应该不大,但孩子却无需再像他的父亲一样背上沉重的住房压力了——70年的房屋产权,足够他比较从容地面对变化了。

显然,这样苦涩的乐观也会被无奈的现实所击破:住建部官员近日透露,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据资料显示,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

中国建筑寿命只有25-30年的说法,足以让人不寒而栗:25-30年后,或许我们刚刚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正准备对“苦尽甘来”、“扬眉吐气”等词语做一次久违的“鸳梦重温”,而回过身来,半辈子的苦撑所换来的成果已经房垮屋漏、岌岌可危,那时,我们又该住到哪里去?难道要我们再一次从零开始,继续早已经熟悉的房奴生涯?如果说我们现在还年富力强,咬咬牙、壮壮胆之后还敢去贷款买房的话,那么25-30年后,我们中的多数或许只能依靠养老金艰难度日了,又如何能够再次面对居无定所的悲惨局面呢?

业内人士曾经指出,按照建设部和质检总局2005年制定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混凝土、砖混结构的住宅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50年,而这只是一个建议性的合理使用年限,并不意味着住宅只能使用50年,适当的维护和必要的维修后,还能使用“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过请注意,这个假设是建立在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设计年限减半,那么后续的40年,就只能是风雨飘摇或者拆除重建。

几天前,我们刚刚看到某市两个新建交付不到8年的小区土地被政府部门在一旧城改造项目中“偷偷”地二次出让的消息,联想一下,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正是在管理者对于GDP的追逐下,在建筑商对于财富的疯狂攫取下,才导致了规划、建设中的短视与低劣,我们才不得不面对土地有70年使用权而房屋寿命只有25-30年的冲突与尴尬?城市建筑快节奏的、不断的拆毁重建,GDP直线上升,开发商乐不思蜀,而百姓的利益却随着短命的住房毁灭殆尽。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中国日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