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电:中国佛教商业化 成精神消费

发表:2008-01-15 08:3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中国,佛教渐趋兴盛反映中国人对心灵平静的渴望,官方共产主义中的无神论已没人理睬。在经济取向的社会里,佛教寺庙也不再是清修地方,在中国佛教商业化已成为精神消费。

中国在经济改革中使产生了一些中产阶级,具有相当的财力。他们在物质上的所有,例如宝马、乡野别墅、LV服饰、高档电子产品等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在追求快乐声光刺激生活后,他们感到内心的空虚,反而走向佛教中对物质欲望的排斥,同时生命的短暂使得他们欲求心灵上的平静。
一位中国牧师在与瑞典驻上海记者的交谈中说,现今中国物质发展迅猛,但是很多人都在寻找精神世界。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多都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来参加假日礼拜。

《商业周刊》在其相关报导中说,北京昆仑画廊2007年12月初开幕,聚集了一些房地产、股市大亨和身穿明牌的名人。在开幕酒会上人人手拿凯歌牌和玛姆牌香槟,欣赏会场上的明代佛教雕塑和15世纪的卷轴绘画。老板说每年都有数百万以上的佛教徒,他们当然希望在家中摆放佛像,让自己内心平和。

在经济取向的今天,佛教商业品牌化在中国兴起。中共建政以来,文化大革命和历届运动捣毁了大大小小寺庙和文化积蓄,鼓吹无神论,但一般老百姓的信仰仍深深蕴藏在他们内心,一些信众默默地在家中设案拜神。然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开放经济准许个体经营,虽然在意识形态上仍然固守马恩列斯的那一套,但在具体做法上已不遵循共产主义理念,而以中国式社会主义自称,此后宗教信仰就在乡间复兴,农民开始翻新他们的信仰寺庙,在那里烧香祈福。中国人内心精神需求消费,让一些商人开辟一条商业与精神信仰兼顾的事业,致使佛教走向商业化。

在中国大陆佛教商业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南海海上观音、天福集团中华佛教二千年宝典、祈福中华、少林药局等。"商人们"以行善捐款、建庙立像捐款和购买佛教文物精品、护身符等,使在经济竞争中的雅皮士(yuppy)〔注:即Young Urban Professionals,都市中具专业技术、收入高、生活优适的年轻男女〕以精神消费方式得到心灵的抒解。

一些传统人士不满佛教变得如此势利,如寺院与政府高官联合赚钱、寺院与旅行社发展观光事业等,人民大学宗教学教授玄方(Xuan Fang,音译)表示,商业化是中国佛教最危险的趋势之一。和尚不再修行,而只是一个穿着古装经营寺庙观光景点的服务人员。然而宗教信仰并非等闲物质和金钱消费,而是打自内心对神佛的尊敬。修行者以神佛经典作为例行生活准则,对名望、金钱利禄、物质享受的淡泊都是修行的项目。中国佛教商业化,必将越来越使得人们对佛教真正内涵的理解失之千里。


来源:EPT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