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原名森,明隆武皇帝对他极为赏识,曾封他为御营中军都督,赐姓朱,改名成功,故后人称他为“郑成功”或“国姓爷”。
他的父亲郑芝龙早年浪迹四海,亦商亦盗,后来不仅成为闽南地区的首富,还担任福建总兵。他耳濡目染父亲的各种军事活动,因此年幼时即怀有报效国家的志向。有一次老师问他什么叫“洒扫应对”,他回答说“汤武革命,就是洒扫;尧舜禅让,就是应对”。老师认为他的比喻奇妙,将来必成栋梁之材,就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大木”。
弃文从武,誓言忠明抗清
清军入关时,随之而来的是父亲投降清朝及母亲受辱自杀等变故。这一连串突如其来的打击,对郑成功而言宛如晴天霹雳。埋葬母亲后,他跑到孔子庙,把平日穿戴的儒服、儒冠全部烧毁,然后向孔子祭拜说:“我虽身为一名儒生,但国难当头,没有国、哪有家?我已决心弃文从武,为反清复明的大业尽一己之力。”
离开孔子庙后,他召集志同道合的好友,宣誓忠明抗清,并在福建一带组织义勇军,声势日益壮大。清人视他为眼中钉,用尽了各种威胁利诱的方法,包括逼迫郑芝龙以亲情向他招降等,然而他都以民族大义为由,予以断然拒绝。
义勇军训练完成后,他发兵攻打闽广地区,光复了漳州、泉州等地,一度攻到南京城外,但遭到清廷军队全力反攻,他的部队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了。
小株倒下,大株不倒
战败后,他没有因此受挫,反而积极筹划攻占台湾,做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他带兵从鹿耳门登陆,经过九个月的熬战,终于赶走占领台湾三十八年之久的荷兰人。
光复台湾后,他听说阿里山的乌杉,有见火不焚、遇水不烂、入土化石及炮火不伤等好处,当建筑材料可享万年太平。他亲自前往阿里山察看时,看见三株大乌杉,大者须三十余人才能围起来,小者也须有二十余人才能围起来,然而每日砍伐,最多也仅能砍断树身的三分之一,到了隔日所砍伐的部份就又结合如常,一连几天都是如此。
郑成功觉得很奇怪,于是祭拜山神,请求指点。当天晚上,他梦见山神对他说:“这三株乌杉是神树,不能砍伐,如果硬要砍伐,便会伤了自己。藩主是忠臣,有神明的护佑,所以没有受到伤害,你若是决意取下乌杉,可以筑坛祭杉,合该归你得的,它自会倒下......。”
次日,他依照山神的指点,开始筑坛祭杉。不久,忽然“轰”地一声,一株二十几人合围的小乌杉自行倒下,而两株三十几人合围的大乌杉,却耸立不动。郑成功见到此景,不自觉地叹了口气。这则故事说明了“该归你所得的,它自会倒下来”的道理,也就是一切都是注定的,无法强求。“小株倒下、大株不倒”也暗喻了“光复台湾可成,反清复明不可成”的宿命。
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仅给明朝留下一线生机,也使西方殖民势力遭到重挫。后人为了感念他,为他建庙祭祀,因他曾经被明朝封为延平郡王,故其庙宇取名为“延平郡王祠”。日本统治台湾时,将他予以神化,把“延平郡王祠”改为“开山神社”,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开台圣王”或“开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