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图瓦人:阿尔泰山脚下孤独的传奇(组图)

发表:2006-06-18 20:2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最后的图瓦人的放牧生活


  在阿尔泰山脚下的密林深处,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部落,他们很少和外界交流,在深山中孤独地延续着自己的传奇。

  随着位于村子西北面的著名风景区喀纳斯湖的旅游开发,人们开始慢慢接触到这个酒乡,当地人叫这个地方为禾木喀纳斯,并自称为图瓦人。

  但是从已知的民族分布来看,阿尔泰地区主要分布着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并没有单独的图瓦人一说,那他们究竟是什么民族,是什么时候在这儿生活下来的呢?

  为了鉴定他们的族别,当时政府专门组织了专家前来调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的程适良教授,就是最早参与调查图瓦人的专家之一。

  通过初步的调查,程适良教授了解到,居住在我国新疆的图瓦人大约有两千五百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哈巴河县的白哈巴村、布尔津县的禾木村和喀纳斯村。

  图瓦人有语言但没有文字,因此没有留下自己民族的史志,当地的地方志上也很少有关于他们的记载。一位叫出快的老人说,以前图瓦人并没有具体的生存位置,哪里能生存到哪里,他小时候就失去了双亲,后来因为舅舅在禾木村,他就投奔过来了。

  另一位叫托海的小伙子在县城里读过中专,对于自己民族的历史稍稍有些了解。他说,图瓦人是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这种说法也是当地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

  从历史记载来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曾有三次大的西征,每次都要翻越了阿尔泰山,在“也儿的石河”畔休整,而“也儿的石河”就是今天的“额尔齐斯河”的古代称呼,“额尔齐斯河”从阿尔泰山下的布尔津县城边流过,在它上游30公里处,汇入它的一个重要水系正是风光旖旎的喀纳斯湖,成吉思汗的国师丘处机曾在此写下诗句“谁知西域逢佳景,澄澄春水一池平”,这里的澄澄春水正是指喀纳斯湖。

  那么当时西征图瓦人是否就是蒙古人呢?为什么后来还要留下“图瓦”这个称呼呢?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关于这段历史的明确记载,但从现在图瓦人的具体情况来看,首先,他们的长相的确和蒙古人很相似,而且服装服饰和生活习惯也基本一致。其次,在宗教上信仰上,图瓦人和蒙古人现在都信仰喇嘛教,同时也都保留着一些萨满教的遗俗。

  大多数图瓦人都认为自己和成吉思汗有关系,

  图瓦人家家户户都挂有成吉思汗的画像,但为什么这样做却有不同的看法。曾经在边防公安任职的哈尔哈斯现已退休在家,他认为崇拜成吉思汗更多的是因为他是英雄,而不是他和图瓦人有直接的关系。

  禾木村学校的老校长塔良海也认为,成吉思汗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但由于他们长期和蒙古人在一起生活,外界就把他们当成蒙古人了。

  塔良海还介绍说,其实在禾木村除了图瓦人以外,还有真正的蒙古人。在他的引导下,调查者找到了县教育局的督导师巴德尔湖,巴德尔湖说他们家族就不是是图瓦人,之所以住在禾木喀纳斯,是因为清朝时从外蒙被调配到这里来管理图瓦人的。

  巴德尔湖的叙述表明,历史上的图瓦人和蒙古人可能并不对等,所以到后来蒙古人为管理这片地域的时候,还要专门从蒙古草原派来自己的族人。

  那么当初的图瓦人和蒙古人又是什么关系?要解答过去的秘密,只有到今天图瓦人的生活中去寻找踪迹,考察图瓦人特有的风俗习惯成为调查组当时工作的重心。

和每一个第一次来到图瓦村的人一样,当初调查组来到禾木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为什么没有蒙古包?

  图瓦人的房舍很特别,都是清一色的木头房子,房子外头还有一圈一圈的栅栏,整个村庄的景致和北欧的村落十分类似,却和人们一般印象中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大相径庭。

  参加图瓦人的聚会,喝酒是免不了的,而且这酒大多都是自己酿制的奶酒,但是和一般蒙古人酿制奶酒的原料不同,图瓦人用的不是马奶,而是牛奶。

  调查组还发现,一般蒙古人都是戴银首饰,可图瓦人却喜欢带金首饰,上面还镶嵌宝石。

  而最让研究民族语言学的程适良教授疑惑的是:图瓦人说着一种奇特的语言。最初,他们猜测这或许是类似蒙古语的一种方言,但很快就发现它们有根本性的差别,对语言的敏感,让专家们意识到,这可能是揭开图瓦人身世之迷的一个突破口,于是他们决定调查从学习语言开始。

对于这些陌生的语言,调查组的成员都采用国际音标进行记录,同一词汇还必须找三个人以上验证,到了晚上大家又聚到一起核对校正。后来他们逐渐掌握了三千多词汇,编出了一本图瓦语的小册子。

  通过整理分析,专家们发现,图瓦语里还是借用了一些蒙古语的词汇,但主体部分却完全不同。在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之后,他们渐渐地意识到,图瓦语和一种非常古老而神秘的语言——古突厥语有关。

  与此同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禾木村的学校里有图瓦学生,还有一些哈萨克学生,图瓦学生经过专门的蒙古语学习,说蒙古话还很困难,但是简单的生活交流之后,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说流利的哈萨克语。后来专家们发现,原来图瓦语和哈萨克语的确有一些类似的语法和字汇,这恰好印证了图瓦语和古突厥语的关系。因为哈萨克人的先民曾经也是说古突厥语言的一个部落,尽管后来哈萨克语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但它毕竟保留了一些原始的东西,使得它和直接源于古突厥语的图瓦语言相接近。

  但为什么图瓦人和现代哈萨克人在人种体质、风俗习惯上却截然不同,反而又和蒙古人十分接近呢?

  专家们意识到,解答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图瓦人发展衍变的历史,但由于我国阿尔泰山区的图瓦人没留下直接的历史记录,所以还要依靠更深入的民间调查。

  对于并不认为成吉思汗和图瓦人有关系的哈尔哈斯说,他们的祖辈住在俄罗斯,到他爷爷时才迁徙到禾木喀纳斯来的,和他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村里的老支书哈萨克拜。

  如果说他们的爷爷一辈才从俄罗斯过来,那么意味着有一部分图瓦人居住在禾木的历史不过100年左右,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哈尔哈斯还提供了一条线索,前几年曾从俄罗斯来过一个图瓦人,长相和他们基本一样,在交流过程中,他们发现彼此的语言也相同,只是音调略有区别。

  哈尔哈斯提供的情况,促使专家们到更广阔的地域去寻找图瓦人的踪迹。喀纳斯湖北端是连绵的雪山,翻过雪山就进入了俄罗斯境内,而在那里的确有一个图瓦人的聚集地,据说生活着约18万图瓦人,另外在现在蒙古国的科布多地区,也生活着约3万图瓦人。

  如此看来,中国阿尔泰山区的图瓦人,仅仅是世界图瓦人数量很少的一部份,如果成吉思汗西征遗留下来的仅是一个传言,只是因为他们对英雄崇拜的结果,那么他们的祖辈是否正如哈尔哈斯所说,是在100年前从俄罗斯的图瓦人聚集区迁徙过来的呢?

  禾木村学校的老校长塔良海对于以上两种观点都不同意,他认为早在1000年前,图瓦人就已经在禾木村生活了,可以说是世居。。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塔良海还指出,禾木村的“禾木”一词本身就是图瓦语,指的是黑熊腰身上的肥膘,据说当初就是因为有两个图瓦人在这里打了黑熊,将腰身上的肥膘取了下来以示纪念,所以就将此地命名为“禾木”。

  在喀纳斯当了近30年护林员的金刚,虽然他本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蒙古人,但他的妻子则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图瓦人,他认为图瓦人也是世居在这里的,要研究图瓦人的历史,就要先研究“阿尔泰乌粱海”。

  金刚建议去找一个对图瓦历史有专门研究的叫塞恩买提老人,塞恩买提曾在法院工作,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他仔细研究了阿尔泰地区蒙古族的历史,加上对自己家族史的了解,他认为研究图瓦人必须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中去,图瓦实际上属于蒙古的兀良哈部落。

  最后专家们结合这些调查结果,又查阅了世界范围类图瓦人的资料,渐渐地图瓦人的历史轮廓就明晰了。

  程适良教授的结论是,图瓦人当中的不同说法都有历史依据,只是发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图瓦”只是现代的一种汉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还有其他略微不同的称呼,比如说“都播”、“秃巴”、“德瓦”等等。比如在《隋书·铁勒传》中就记载:“北海南则都播等”,北海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当时的图瓦人就聚集在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南,游牧在叶尼塞河上游、萨颜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而实际上早在隋以前,图瓦的先民就在此生活,西汉初年,他们受北方民族匈奴统治。公元四世纪左右,图瓦又被西迁的拓拔鲜卑部落统治,有学者认为“都播”称呼的来源可能和“拓拔”有关。

  到公元6世纪隋唐时期,突厥部落正是从图瓦人的世居地崛起,后来成立了强大的突厥汗国,图瓦地区正属于突厥汗国的一部分,图瓦人和汗国的其他部族一样,都开始通用古突厥语,信仰萨满教。

  突厥汗国衰亡之后,曾经它所属的各个民族都独立出来,一些部落由于战争等原因陆陆续续向南向西迁徙,进入今天的中国新疆南部以及中亚等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土著居民有一大部分是属于高加索人种的塞人,他们和塞人发生混血以后,体质上发生变化,呈现出高鼻深目的一些特点,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他们又放弃了原先的宗教,进一步被伊斯兰化,逐步演化发展成一些现代民族,比如说维吾尔、哈萨克等等。

  而图瓦部落后来却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过程,主要和蒙古人生活在一起,所以仍然保留了典型的蒙古人种的特点,并接受了喇嘛教。这就是为什么他和同样从突厥部落发展而来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在语言上相近,但人种和风俗上却有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在图瓦人的早期历史进程中,他们主要活动在叶尼塞河上游萨颜岭附近,但频繁的战争和游牧生活的需要,很自然就可能游牧到临近的阿尔泰山一带,所以会有人说,他们的先辈早在1000年前就在喀纳斯地区生活了。

  到了公元12世纪左右,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诸部落之后,便开始向周围扩张,首先征服的就是被他们称为“秃巴思”的部落,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图瓦人。这样图瓦人就开始大规模和蒙古诸部落融合。

  在此后统一的蒙古帝国中,有一支居住在东北方向的大部落被叫做“兀良哈”,不久图瓦也被纳入了不断向西扩大的兀良哈部落中,这就是为什么塞恩买提老人说图瓦人曾是蒙古兀良哈部落的原因。

  成吉思汗率大军东征西讨,难免有图瓦人参与其中,加上人们对这位英雄的仰慕,所以民间才会流传着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这种说法。

  元帝国崩溃之后,图瓦地区基本上一直由西部蒙古直接管理,并且受中央政府统治。

  从公元17世纪开始,沙俄势力逐渐侵入到图瓦人世居的的地区,图瓦人开始大规模地向南迁徙,他们不仅翻越了萨颜岭,有的还继续向南向西跋涉,应该说今天中国阿尔泰地区和蒙古国科布多地区的图瓦人主要是那个时期游牧过来的,当时这些地区仍然属于清朝政府的版图,其中唐努山以北萨颜岭以南的区域,被称为唐努“乌梁海”,其得名当与元代的“兀良哈”有关。这期间,清政府还专门从今天外蒙古所属的喀尔喀蒙古部落调配官员到图瓦地区任职,这就是为什么巴德尔湖说,自己的先辈是从外蒙古过来到这里做官的原因。

  随着中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定之后,沙俄侵吞中国的野心继续膨胀,开始逐步蚕蚀唐努乌梁海地区,中国政府也极力保卫这块领地,直到民国初期仍然在中国版图中,其中还在阿尔泰的图瓦地区设立“乌梁海左翼左旗札萨克”,这枚象征权利的大印至今仍保留在当地博物馆中。

  但俄国终于连任何不平等条约都没签定的情况下,将唐努乌梁海占为己有,加上后来外蒙古的独立,图瓦地区被分割成三个部分,约百分之九十共18万图瓦人生活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后来成立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还有近3万人生活在今天蒙古国的科布多地区,只剩下极少数不到3000人留在了中国新疆的阿尔泰山区。

  曾经连为一体的一个民族被国界分割开之后,提起自己先民的来源,自然会形成跨越国境迁徙而来的事实。居住在中国的图瓦人由于人数很少,长期隐居在与世隔绝的山林中,自然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随着喀纳斯旅游景点的开发,外界开始逐渐了解到这个民族,由于图瓦人的生活习俗、相貌体质和蒙古人基本一样,而且存在着较普遍的婚姻关系,所以在中国将他们的民族成分划分为蒙古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