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中断吗?

作者:严锡禹 发表:2006-06-18 07: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中国,无论是政界还是文化界,有一句并不算时髦话经常被拿来装点门面。这句话就是,中国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这句话背后的含义,要根据说话者的身份、说话时的情境、说话的目的等多种因素来关定。作为一句宣传的口号,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多数情况下,我国学术界在学理上也同样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这种证明的根据其实也很简单,只是从四大文明古国的角度来解释。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相比较,祇有中国能够独立发展至今,而这种独立大概就被认定为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保证。

从非严格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确延续了下来。但是,事实到底如何呢?这就需要我们作一些必要的思考,再来下结论。因此,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延续至今。这四个方面,其实也就是判定文化传承的四个标准。

第一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我们说中国五千年文化一直延续至今,这个文化肯定不是指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而是指传统文化。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有哪些?

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回答。自先秦以后,经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宋、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文化格局。简单说,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形态。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政治,小到日常生活,无不浸透着儒释道的文化精神。当然,若具体分析起来,不同的社会领域,对儒释道的侧重是不同的,如政治领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法家理论为形式的结构。

用这个标准来看今天,儒释道经历近百年的摧残后,已经彻底边缘化,失去了在中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发言权。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说中国文化延续至今呢?传统文化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等同于标本的、放置在博物馆中的准文物。换言之,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活力。

第二个方面。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字。从文字的层面看,中国文化的确没有中断,因为,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除了经过多次简化以外,与秦汉以降,中国古人所使用的汉字,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一点也是学术界认定中国文化没有中断的重要理由,与其它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字相比较,的确是如此。

但是,我们要知道,文字只是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而真正作为文化载体的是语言,而不是文字。换句话说,汉语才是中国文化的载体。那么,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与晚清废除科举制以前所使用的汉语是一回事吗?我不是汉语言专家,无权发言。但我知道一些事实。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着十分重大的区别,区别到必须要经过特别训练才能读懂古代汉语。如此看来,汉语,除了文字的形式以外,语言系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另一个事实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还有多少人可以基本无障碍地阅读中国古代经典。我无法提供一个具体数据,但根据我的经验,比例大概不会太大。另外,从语言教育的角度来看,对于现代中国学生来说,在学校学习古汉语的时间,并不压于学习英语的时间。这一现象说明,在中国教育家的心目中,古文已经成了需要专门学习的古语言,就像欧洲人要学习他们的古语言拉丁文一样。

从这个简单的分析可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古汉语,已经成为一种准外语。现代中国人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很多时候需要借助现代汉语的翻译,更有甚者,要借助英语的翻译。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基础。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生存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亦然。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以大家族制为存在形态的庞大的士的阶层。在中国历史上,这个阶层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它是联系朝廷与普通百姓的重要纽带。这个阶层中的人,上可成为国家的管理者,退可成为普通百姓的教化者。

正因为有这个阶层的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得以顺利保存。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事十分频繁,有几次朝代更替是汉族政权亡于少数民族政权。然而,无论是五胡,还是蒙古人,抑或满人,都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中断。其原因就在于士的阶层的存在。这个阶层不仅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而且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销解政治动荡的力量。它是中国社会的缓冲地带,使得政治的动荡、政府的错误决策不能一竿子插到底,确保了中国社会基本结构的稳定。祇有在这一稳定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

反观中华民国以来的中国社会,随着中国政治结构、社会结构的变迁,这一可进可退的阶层不断分化,直至消亡。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民党政府时期存留下来的许多社会团体大多被取缔,以至于今天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已经不存在任何缓冲地带。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都会毫无阻碍地立即传遍全国,从中央到地方,从集体到个人,无一例外。

在士大夫阶层或类似的阶层不复存在的情况下,仅凭几位遗老遗少,是没有力量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文化的延续是需要传承的,通俗地说,就是要有教与学的通畅渠道。历史上,中国的教育都以儒家经典为主,有的时候,儒家由于政治原因遭到打压,儒家学者可以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去从事专门的教学,办书院,以保存、弘扬传统文化。朱熹就是如此。

也就是说,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传承的载体:学校,包括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今天中国已经没有这种功能的学校,即便是在我们的国文教学中,选学许多古文,目的也祇在于文学,有时还有点政治的目的。我们的高等院校中,有专门研究外国文学、哲学的院系,但却罕有儒学系、佛学系、道学系。中国哲学研究中,对儒释道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学理的层面,与中国大众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毫不相干。况且,对儒释道的解释,也是在西方哲学理论的框架下的解释,极少循中国儒、释、道自身的内在理路来解释。这种方式的研究,把儒释道肢解为哲学的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其作为整体的存在形态,已经不具有渗入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活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对中国五千年文化是否绵延不绝做出自己的判断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