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乞丐村:小学生外出乞讨成潮流

发表:2006-03-24 18:3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凯里乞丐”,其始于2004年月13日,当地民政部门从佛山一次接回33名流浪乞讨人员时,《贵州都市报》首次使用了这个称谓。其后,这个称谓被南方一家媒体扩大为“凯里丐乡”“这里有些镇60%的人都出来‘讨饭’,凯里市一个小学有近2/3的小学生曾在春节期间外出行乞,积攒学费。乞讨,已成为当地一些村镇的‘产业’。”

“黔东南州一些苗族老乡像吉普赛人一样有流浪的传统。”在三棵树镇的一间餐厅里,苗族服饰文化经营的从业者井绪玮细说了丐乡的起源。“比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台江县革一乡就有这个习惯,一到农闲的时候,就出去流浪讨饭,农忙的时候再回来。”

“历史上的凯里,一直是朝庭的充军之所,被视为蛮夷之地,政府对此地的投入十分有限,本地人民只能自力更生。遇到天灾人祸,就只能外逃他乡,乞讨为生。另外当地也的确有些人好吃懒做,梦想不劳而获,乞讨就成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的捷径,因而导致了乞讨人员增多。”

不过井绪玮也认为,如果说讨饭当初只是单纯的生存目的,“发展到现在,就是以经济为目的了”。而且这些出去的乞丐也多集中在凯里的某些地区。无论是宾馆的服务员、饭馆老板,还是出租车司机都这样告诉记者,“主要是三棵树镇的板溪片区和凯裳乡那边。”

“每年都是成群接队地往外面跑,我记忆最深刻是一群群的小孩子,在寒暑假扒火车。去贵阳、重庆、南方沿海城市里都有。”凯里火车站一位司务员这样说。“一到季节,堵都堵不住地往外面跑──大部分都是小孩,从3岁到14岁之间。”

井绪玮告诉记者,在沿海城市他经常见到打着凯里招牌的乞丐。“有一次我从广州回来,在卧铺车厢里就有一群13岁左右的凯里小孩,穿着波鞋、还叼着烟。”而在外国游客多的旅游景点,乞讨者的艺术也与时俱进,“孩子甚至用英文写乞讨书,写他的苦难,阐述他乞讨的原因,中英文对照。”

“丐乡”的称谓是凯里永远的痛!谁来为凯里的名声“买单”?在凯里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官方网站黔东南信息港上,类似的评论和争论一直在延续。在这些争论当中,表示愤慨的占到半数以上。然而,对于凯里盛产乞丐,很多网友并没有太多的异议。

“凯里是不是‘丐乡’并不重要,凯里农村有不少人出去乞讨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年来,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豪华了。对城市居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举双手欢迎的事情,可是咱们也得凭良心想想,那些农民兄弟是否也有这些享受权呢?”──某位网民如是说。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