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抗日杂谈

发表:2005-09-23 05:3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七·七”、“九·一八”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为惨痛的日子。青少年时代和现在对这两个日子的印象是大不一样的。兹拉杂记下一些有关史实和感想,以为纪念。

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

中国并非抗日主战场。战胜日本的主力是美国军队,其次才是中国。这是大陆网上署名“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张忠义”的文章《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的基本观点。该文关于抗日战争重要数字的统计说明与国共两党历来的抗战史大相径庭。

1、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毙日军40万人,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22%弱;被美国军队击毙的日军约120万人,占日军死亡总数的64%。 

2、日本陆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国内军”,“南方军”,“关东军”和
“中国派遣军”。中国战场所对付的是“中国派遣军”,最高兵员62万人,且非日军主力部队。

3、日海军为美国所歼,日空军大部也为美国所歼。日驱逐舰以上大型军舰300多艘,90%被美海军击沉,日被美军击沉的商船、油船也是这一比例。

4、投降时日军总数720万,其中“中国派遣军”105万,向中国军队投降,不到15%;关东军68万向苏军投降,占9%;在太平洋战场向以美军为首的盟军投降的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550万,占76%。

欲悉其详的读者诸君可上大陆“百度”搜索网查阅。

关于持久战的理论。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公开发表于1938年7月1日,曾在同年的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演讲。

蒋介石在1931年“九·一八”后就提出了持久战的理念:“……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越能持久,越是有利…… ”。“七·七”事变后,则更明确了。1937年9月6日,蒋说:“战区以持久抗战之目的,……而收最后胜利。” 1937年10月9日,蒋说:“……近3个月来,我们虽没有取得大的胜利,但在我们预定的消耗战和持久战的策略之下,已使敌人受到意外的打击,在精神上我们已实在打败了举世共弃的倭寇。”
蒋百里则对持久战有很系统、很深刻的早于毛泽东的论述。1936年农历正月初一,蒋百里对梁漱溟长篇大论阐述抗日持久战的理念,其中提到了文化问题,“蒋先生还举例说,‘曾(国藩)胡(林翼)之奋起抗洪(秀全)杨(秀清),曾胡之所以胜,洪杨之所以败,原因甚多,但其中含有一个文化问题。’”1937年8月9日、10日、11日蒋百里对梁漱溟连续三天长谈抗日持久战问题,具体到对山东战事的策划安排。“他总是说:‘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五年。八年、十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天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他(指日寇)妥协,最后胜利定规是我们的。’……他的这番议论听到的人很多……几乎是传颂一时。”

蒋百里,字方震,浙江海宁人。曾留学日本学习军事,1906年赴德国研习军事。
1912年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1938年5月起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国民党高级军事顾问、陆军上将。
梁漱溟先生回忆,蒋百里在1920年偕梁启超往访梁,是他们的初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早年得蒋百里资助赴美留学,且承其支持改学航空理论。蒋百里以女妻之。钱学森将蒋百里视为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是周恩来。

游击战与样板戏

游击队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有大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描述的神乎其神。最有趣的是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其中提到共产党的新四军只有十八位伤病员。才子汪曾琪时被江青罗致编剧。亏了汪的一枝生花妙笔,18位伤病员成了“八千个闪电击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的抗战主力。而被竭力丑化的反派丑角胡传魁的唱词,也出自才子手笔: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胡传魁从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发展到当司令,配备参谋长,颇具规模了。胡传魁不愧为既是传奇式的抗日英雄又是知恩图报的江湖好汉。胡传魁的忠义救国军是属于国民党系统的。那江青对样板戏唱腔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这一段铜锤花脸的“西皮”转“流水”,凡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耳熟能详。这段唱词旁证了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比共产党的抗日正规军还行。这恐怕是江青在树这出样板京剧时始料未及的。由此亦可证:历史可以被遗忘,但篡改起来毕竟还是颇费周章的。

国民党上将张自忠的人情味;共产党大将王树声的愧疚感。

国民党上将张自忠是抗日名将,为国捐躯。张治军甚严。张的警卫营长孙二勇勇猛善战,屡立战功,且救过张的命。孙酒后强奸民女,军纪当斩。枪毙时,孙要求看在救过张一命的份上,让他上抗日战场战死。被强奸的民女父母目睹孙被处斩的场景,也帮孙求情。张自忠不为所动,下令执行枪决。枪决过后,部队就开拔上路了。孙命大,没被打死,苏醒过来,拄着拐杖徒步走了二十天追上部队。时台儿庄大战在即,张要一支铁军。张自忠第二次枪毙孙 。不过,这次张让副官设法找了一个妓女来陪孙过了一夜,召集高级将领陪孙吃了断头酒饭。

张自忠自己于1940年的枣宜之战中被日军包围,与敌搏杀,身中7弹,旋即拔佩剑自戕。日军感服其忠其勇,向其遗体致敬,裹以白布,以军礼葬之。翌年5月,张自忠的部下在当阳地区将围攻张部的日军酋首横山武彦击毙。这恐怕是抗战期间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快意恩仇的最成功的战例了。
共产党大将王树声是读书人,参加红军时被组织命令去打浮财。王想了半天,不忍下手,无从下手。但组织命令不可违。王想到家乡有一地主,是自己的远房叔父,因为小时候常去玩,路径熟悉。王与伙伴在天黑时,蒙面翻墙进入叔父地主家,掏出手枪,威逼叔父拿出钱财。不料这家的老太太认出了王树声,叫出了他的小名。王树声无地自容。老太太还是拿出50个银元和一包首饰给这个打劫的侄孙。王树声因愧疚,只拿了银元,还了首饰。
张、王同为遵守纪律、执行命令,如此迥然有别。

以剖腹自杀呼吁抗日的将军续范亭。

1935年初冬,时任西北军参谋长的续范亭将军来到南京中山陵,诵《哭陵》诗后,解开衣襟,抽出佩剑,向自己的腹部直刺进去。续范亭将军系赴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大”,因呼吁抗日的建议不被采纳,极度郁闷悲愤,“自杀明志,惊警天下”。这是中国唯一以自杀呼吁抗日的将军。续范亭剖腹后,游客和陵寝员工及时发现救治,保全了性命。续范亭后来去了延安,任晋绥边区行署主任、晋绥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47年因病逝世。

续范亭剖腹自杀后,现场救护人员在他衣袋里发现绝命诗:
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
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续范亭七绝《函谷关》,格调豪迈激越,有岳武穆、辛稼轩之遗风。破车羸马出函关,日暮苍茫远近山。
飒飒西风吹逝水,入秦战士愧生还。 续范亭去世,毛泽东撰联挽之: 为民族解放 为阶级翻身 事业垂成 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 有松柏气节 典型顿失 人尽含悲 毛联纯为套语。续生前曾有赠毛诗:
领袖群伦不自高,静如处子动英豪。先生品质难为喻,万古云霄一羽毛。
“万古云霄一羽毛”是杜甫咏诸葛亮的诗句。续范亭未脱士子襟怀,不愿过分阿谀,有点不卑不亢。毛岂以诸葛自许自期,给续回信,说了几句客气话后,示其不要公开发表。
续范亭纪念堂最初题匾者是朱德。江泽民秀兴大发,也去题匾,却把繁体的“范”字应该是竹字头的写成草字头,既不是错字,也非别字,成了一个不知什么字。白纸黑字,高悬遗羞。感兴趣者可上xft.chinaspirit.net/tpda.htm 欣赏。

“恨不抗日死”的将军吉鸿昌。

吉鸿昌,行伍出身,戎马生涯,从小兵一直做到军长、总指挥,曾任宁夏省主席。
吉鸿昌1932年在东北抗日,兵败突围而出,参加了共产党。1933年毁家纾难,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胞军,任第二军军长,率部北进,三战三捷,曾收复多伦。1934年,吉鸿昌在天津遭戴笠派遣特务暗杀未死,被法租界工部局逮捕移送国民政府,何应钦亲审。

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殉难。据当时的天津《大公报》报道:吉鸿昌肩披黑色斗篷,迈步刑场,“态度从容,谈笑自若”。行刑之际,吉鸿昌厉声对刽子手说:“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椅子来,我得坐着死。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吉鸿昌。”刽子手慑于吉鸿昌的凛然正气,成全了他。吉死前,用树枝在沙地上写了绝命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被关押期间,赋诗曰:
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
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吉鸿昌另有杀贼诗:
有贼无我,有我无贼。
非我杀贼,即贼杀我。
半壁河山,业经改色。
是好男儿,舍身报国!

有所为,有所不为,虽死不为,视死如归,古英烈中多见。吉鸿昌可比古之英烈,不愧为堂堂丈夫男儿也!

抗日军长叶挺以内战名将垂世。

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俘。时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了这一新闻,被检查官开了天窗。周恩来义愤填膺急中生智,亲书“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补贴天窗,成了新闻界的一大轶事。叶挺囚中,除写了著名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闭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的新诗外,还为郭沫若五十岁生日撰写了寿联“寿强肖伯纳 骏逸人中龙”,一说为“寿比肖伯纳 功追高尔基”。寿联写在香烟纸上,香烟则是郭沫若送给他的。寿联托妻子李秀文带出。此时的叶挺,全无北伐时攻打汀泗桥、贺胜桥的英武勇猛之气。其实,即在新四军军长任内,叶挺也无抗日业绩可叙。盖因新四军主事者系政委项英,奉中共中央指示,以抗日为幌子,伺机壮大扩展自身力量为主也。叶挺被囚桂林期间,梁漱溟往探,叶留饭,畅谈国事。国共二次合作,叶挺释放,乘飞机往延安。飞机失事撞山。一代北伐名将,最后落了个机毁人亡的结局。

·“出生入死,奔赴敌后”的学者名流梁漱溟。

梁漱溟于抗战期间,“感觉留在西南大后方没有意义,便决心到华北战地去。”从1939年的2月1日到10月23日,梁漱溟巡历了华北华东各战地,访晤各战区各地负责长官程潜、阎锡山、卫立煌、于学忠、彭雪枫、沈鸿烈;与国共两党正规军、游击队同行同住同战斗;与日军俘虏笔谈……历时八个月,多次险死还生。

梁漱溟曾在豫北一个山头与日军相遇被包围,“大队人马,有的冲出,有的阵亡,有的遭擒,有的藏身屋内,被敌纵火焚毙。”梁漱溟“策马仰登一山头,一个完全没有路径的山头。山颇高,到山顶便入云端,敌人不能见。于是一时逃过了。” 梁和六随从随百姓藏在一大山洞中。百姓始则“解衣衣我,以资掩蔽”,继则“劝我们离洞他逃。”梁众逃无可逃,“只得折回洞内。老百姓极不愿意。他们说明天战事完了,敌人必然来洞搜索。我们身上皆佩短枪,不是开火,就是被擒,一定连累他们。但我们实无处可去。大家无言,昏昏入睡。天尚未明,睁目看时,老百姓已多不知所在。天明,则除我六人外,洞内没有人了。此时战事又作,激烈如昨。洞内无人,便于移动,可以偷望对面山头敌阵。旗帜、敌军官、望远镜、指挥刀、历历在目。过午枪声渐稀,望见敌兵三五自山头而下,不久竟沿路转来洞边,大皮靴声音直从洞口过去。当时同人皆扣枪待放,他如果向洞内望一望,我们便拼了。……险剧既过,……六十名警卫队已寻不见。幸好公秘书竹川相随(公竹川先生是梁漱溟的学生--笔者注),他是蒙阴本地人……他送我到较平安地带,即返回家去。却不料竟为八路军所杀,弃尸无头。

梁漱溟10月23日回到重庆,26日晚上访曾家岩五十号中共办事处,与中共参政员陈绍禹、秦邦宪(王明、博古--笔者注)、林祖涵、吴玉章、董必武晤谈。“我谈话,先从战地见闻谈起。所有八路军如何行动不对,以及我的学生如何被他们杀害,皆爽直说出。秦(邦宪)先生一面听我谈,一面笔之于纸。但他们诸位对于这些事不甚表示意见。……”

梁漱溟此行,经皖、苏、豫、鲁、冀、晋六省,出入于敌后游击区,目睹国共双方冲突日烈,忧心忡忡,以为党派纷争近则妨碍抗战,远则有内战之患。马一浮听罢梁漱溟敌后之行的介绍后,说了八个字“行劳天下,比于禹墨”,继赠书八字“出生入死,奔赴敌后”。

--------------------------
原载《议报》第216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