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

发表:2004-03-12 17: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一个风烛残年的独居老人,由于体力不支不能下楼购买食品,不得已只好将每天三餐减为一餐,生命只能苟延残喘;另一气若游丝的垂暮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也不“常回家看看”甚至也很少打电话问候,以至于死尸体的腐臭四下飘散惊扰了邻居,其子女才闻讯姗姗而来……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则“有后不孝”,又怎么样?他们撇下自己的年迈父母终日忙碌,对年迈的父母不闻不问,更不属于“常回家看看”,这样的子女于你又有何益?--你家有老人吗?如果有,你“常回家看看”吗?如果没有,你是否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老人?不论你家里有没有年迈的父母,请你一定读一读下面这篇催人泪下并将为之唏嘘感慨的报告文学吧,因为关注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注明天的你自己!

有人说,人生是一个舞台。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过自己的角色,都从中体验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人世沧桑……然而,正是我们经历的所有这些构成了作画的精彩。不知人们是否想过,所有这些“精彩”-甚至包括痛苦在内,也许有一天都会失去,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会走进你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世界?当时间变得漫长的时候,生命,就变成了一种折磨;就是那一道单元门,或者几级台阶,就使我们同外面那个精彩的世界隔绝开来。

相对于我们的青年或者中年时期来说,老年时期也许是我们一生中最漫长的一段生命,尽管收于阅历的丰富,这是我们一生中最睿智的时期,然而,也是我们最无奈的一段生命。

A80多岁的夏大老爷几乎没什么感觉就晕倒在地上,他想站起来……他心里很明白,或者说他其实很明白自己的处境:如果远在上海的女儿这时碰巧回来,就有救了,或者只有等待死亡。他喊不出来,可他能清晰地听到门外我们匆匆的脚步声,假如有一个脚步声停在他的门口,也许他就得救了……然而那脚步声也是由近而远;一次又一次……他突然感到很悲哀:他的生命就寄托在奇迹上--奇迹能发生吗?也许是心灵感应,那天奇迹还真发生了,女儿竟然奇迹般地回来了,于是我们才 有幸知道了这个有关奇迹的故事。

夏大爷的老伴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惟一的女儿却远在上海。他于是便开始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寂日子。前几年,身体没什么毛病,白天出去走走,有时也和过去的同事、一些老同学聊聊天什么的,生病后,他就在也走不出这片被禁锢的小天地了。

同样高龄的陈教授在一所著名大学教书可谓桃李满天下了。播撒下遍地芳菲之后,老教授却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隐去了。自从老伴离开他以后,宽绰的三居室里剩下他一个人与孤灯相伴,忙碌的人们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老人:他每天佝偻着腰,拿着饭盒哆哆嗦嗦地去食堂买饭吃--因为他已经无力自己做饭了。

1995年春节,他的一个学生从广州过来看望恩师,却怎么也敲不开门!于是他只好打电话到老师的隔壁人家,隔壁人也说我们这几天忙着过春节,没注意老人,但好像也没见老先生出来。大家都知道老先生把钥匙放在过去任教的数学系,就赶紧找数学系办公室的人取钥匙来开门,打开门时发现老人躺在地上,人们上去推了推他,发现他竟然还活着,好一会儿才有气无力地说:“我已经三天没吃饭,起不来了。”说完就昏了过去,人们七手八脚地把他送到医院,然而已经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期,老人溘然长逝。

当我们从忙碌的中年走过来,终于把孩子抚养大,他们像小鸟一样飞走之后,我们可以喘一口气的时候,却发现,前面是茫然一片,我们不知道去如何面对自己无法自理、也无法掌握的生命最后那一段时光。

B他们也是一对90岁高龄的老两口,为了下楼这件事,已经商量了好几个月了。五层的楼梯,对他们就构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他们就被禁锢在家中的小天地中,日复一日,只能互相面对,与外界惟一的联系就是那台电视。他们太想去晒晒太阳,听孩子们嬉戏的声音……这一切对别人来说太平常了,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奢侈--惟有他们这样才会感到他们还活着,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他们仅有的一个儿子在国外,因为住在五层楼上,他们平时很少下楼,靠着儿媳姐姐每周为他们买一次菜和生活用品维持生活。

在一个开气晴好的冬天,他们终于决定实施蓄谋已久的下楼计划。对两位高龄的老人来说,下这五层楼,无异于一次冒险,也许一脚站不稳,就会从楼梯上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他们之间只要一个出了意外,生活就维持不下去了,可他们怎得去晒晒太阳啊!不然骨质会更加疏松,会连路也走不了了,于是俩人搀扶着,如履薄冰般一点一点走下来,没想到他们刚走到阳光下时,两人同时感到当时刚走到阳光下时,两人同时感到天旋地转……

当居委会主任从院内花坛经过时,看到这两个老人紧紧地挤靠着一起坐在花坛边上,冻得浑身哆嗦。一问方知,他们坐在花坛边上不了楼而回不了家,又冻又饿地坐在这里已经整整一天了!主任连忙叫了几个年轻人把老人背上了五楼。

高龄的马老太太住在一栋有电梯的房子中,按说走出家门对她来说应该并不是件难事,但她却近半年没出门了,由于高龄导致的骨质疏松,她已经骨折过好几次了,经常来照顾她的女儿工作忙--她知道自己不能出一点儿意外,只要生病,就会耽误女儿的宝贵时间,影响她的前途。

马老太太虽然蜷缩在家中,心里却很明白,她如果老不走动,走路的功能很快就会丧失了,那就真走不动了,于是她每天都在家里那巴掌大的地方来回走3000步,每走100步,她就在纸上画一道儿,真到走满3000步。她用毅力在与死神作斗争一个人如何度过每天这漫长的时间呢?每天吃完早饭,她就坐在窗口看人们上班,等到上班的人们走完了,她就回到床上睡个回笼觉。然后起来做她每天都做的三件事:第一是玩玩具。她把孙子当年玩的玩具都放在一个纸箱里,每天都挨个儿玩一遍,特别是那个拼图,一次一次拼上又拆开。第二件事是攒烟头,她把每天抽剩的烟头攒起来,五个一组,一遍又一遍数。第三件事是翻看一本旧相册,每天都翻看一本旧相册,每天都翻,这本相册看上去已经脏兮兮的,被翻得角都翘了起来。

开始是60多岁的大儿子照顾她,后来儿子得了脑溢血,来不了,只好由女儿照顾她,女儿每周来一次,给她做一周的饭放在冰箱里,如果打开她的冰箱,你可以看到,芹菜都已经空了,胡萝卜也长了白须,看上去起码放了半个月了。平时她也就是把冰箱里的菜拌点儿盐就吃下去了。

人们不会想像到,老人们为走出隔绝--就是为了走出那个单元门,进行了多么艰苦卓绝的努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纷纷搬进楼房告别了昔日的大杂院。然而,虽然人们居住的密度更大了,但彼些间的距离却更远了。一个个单元给人人们带来私密空间的同时,也把人们隔绝在一个个防盗门后。

然而,人,毕竟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也都忍受不了与世隔绝的痛苦。

C刘老伯与老伴燕子衔泥一般,养大了一双儿女。先是将女儿供到大学毕业,又八方努力,帮助她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女儿结婚后生活得也挺美满。此后,老两口又倾其所有将大学毕业的儿子送到国外留学。现在,儿子拿到了博士学位,在美国成家立业。

忙完了儿女的一切,老两口也到了退休年龄。正好接着给女儿带孩子,直到将外孙送入了小学,他们才算喘口气,告别了忙碌的日子。

要说周围的人,没有不羡慕他们老两口的:一生的辛劳没有白费,似乎一切都很美满,孩子们都挺给他们争气。

然而,外孙长大以后,女儿一家回来的时候也越来越少,最后发展到两三个月才来一次。老人想孩子,时而去女儿家看望。可由于女儿家与他们的住处相隔太远,大热的天来回奔波很辛苦,便渐渐很少去了。日子就在寂静中一天天地耗着,两位老人时常感到孤独。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刘老伯到菜市场买菜跌伤了脚,老伴一着急犯了心脏病,俩人都起不了床。他们只好向女儿求援,一打电话才知道,女儿一家外出旅游去了。万般无奈,刘老伯只好向邻居求救,邻居帮着在街上拦出租车,拦了多少辆车都不停,好容易找到一辆车,车主听说是心脏病人,就怎么也不肯拉,让他们要医院的救护车。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救护车总算来了。刘老伯拖着伤脚将老伴送到了医院。可由于耽搁的时间太久,老伴的病情加重,最后发展到半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从此,刘老伯的日子更难过了,每天干完家务后便看着病床上的老伴发愁。后来女儿花钱给他们雇了一个保姆,刘老伯不用干家务了,但日子却比原来更艰难了。两个老人时常思念儿女,回忆他们小时候的种种趣事。每当这时,刘老伯就会无奈地安慰老伴说:“儿女就是长大飞出巢的鸟,老人只能独守空巢。看看周围那些老人,不也都像我们这样寂寞地过着么?老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要说儿女们有本事是好事,可惜忠孝不能两全,越有本事,他们也就走得越远。剩在巢里的两只老鸟,也就只能终日与电视为伴了!

D说说话儿,这对任何人都是太简单的事儿了,然而对很多老人来说,别说有人听你说说话儿,就是想听人说说话儿,也十分不容易。王大爷就是为了想说说话儿,想出了一个绝招--把家里的马桶被弄坏了。

房管所的水暖工怎么也不明白,王大爷家的马桶老坏,按他的经验这样修好了起码能用一年,可两天之后又坏了。于是再次给王大爷修好马桶的两天后,他又敲门来到王大爷家,笑呵呵地问:“大爷,您的马桶坏了吗?”

王大爷一愣,随后一把抱住了小方:“孩子!真是为难你了!”老人随后抽抽噎噎地哭起来,把真话告诉了这个素不相识的水暖工:“如果不是你来修马桶,我就连说话的人都没有!”

王大爷平时太寂寞了,就希望家里来个人,如果知道今天该收水电费了,他早早就在门口等着,只要听到动静就立刻把门打开。据说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

曾有人写过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说父亲晚年寂寞,很想和儿女们说说话,可是儿女们始终很忙。后来父亲去世前对着聚集在床边的儿女们很兴奋地说了许多,儿女们怕他累着,劝他不要说了,好好休息。他最后带着倦意厮盗艘痪洌骸昂冒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