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比例運用在各個領域中,名畫〈最後的晚餐〉是典型的例子。(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
西方美學觀「黃金比例」是一個數學常數,起源於古希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數學原理之一,一般以希臘字母φ表示,φ=1.618,被譽為最美好的比例。它的發現與進展,源自於人類對大自然的探索,其中蘊含著嚴謹的數學根基,是以還有另外一個稱呼叫做「神的比例」。
我們很難想像,在自然界中有很多數不清的黃金比例特徵,比如樹葉的生長方式、雛菊的花瓣數量、鸚鵡螺的貝殼、隼鷹迫近獵物的飛行路線、兔子的繁衍……甚至被神所創造的人類軀幹比例,都隱藏著黃金比例的身影,讓科學家驚嘆連連。
義大利米蘭展出的列奧納多·達·芬奇《最後的晚餐》壁畫。(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黃金比例是美麗與平衡的代名詞,因此常被應用在各種領域中,比如名畫〈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和雕像〈大衛像〉是很典型的例子;也常被應用在音樂上,比如小提琴與鋼琴被視為與黃金比例有關的樂器;或是應用在建築上,比如吉薩金字塔群旁的「人面獅身像」、供奉雅典女神的「帕德嫩神廟」,其建築量體都是基於這個美麗的比例。
如果說黃金比例是西方作為美麗與和諧的尺寸依據,那麼古代中國又是依據甚麼來展現獨特的東方美學呢?答案是「黃鐘律呂」。
中國古代度量衡系統的基礎建立在「音律」之上。(圖片來源:神韻藝術團官方網站)
《史記‧律書》說:「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道出六律是所有事物的根本,六律指的是音律。昔日皇帝命伶倫作樂律,他依據鳳凰的鳴叫聲製作出十二支竹笛,完成十二律。為了保存這十二個音,皇帝下令鑄造十二個銅鐘來呈現這些音律。
東漢鄭玄註:「黃鐘者,律之始也,九寸。」指出十二律始於黃鐘,黃鐘為天統,管長九寸,發出的聲音為宮音(do);樂器黃鐘便成為中國古代度量衡系統的基礎。「度」指黃鐘的長度,「量」指黃鐘之龠的容積,「衡」指黃鐘的重量;但凡古代當朝的政治、宗教、天文、法律、軍事、建築和農業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無不與度量衡息息相關,換句話說人間萬事的根本統統建立在「音律」之上,這是中華文化的神妙之處。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度量衡制度逐漸建立的時期,自中周之後,度量衡在劃分上有三個基本的尺制系統(律用尺、木工尺、衣工尺),是有些混亂,但不管是哪一種尺制,皆起源於十二律中的黃鐘律呂。當時周代的房屋建造相當發達,農具、車楫的製造也需要木工,再加上東周的魯班被稱為木工之聖,所以木工尺也就被稱為「魯班尺」。
魯班尺是華人尺度的標竿,其測量的比例法則取自於音律「三分損益法」(記載於《管子》一書),傳統建築與家具皆以此尺規建造,呈現出屬於東方的美學規則。魯班尺的構成除了音律學之外,還包含了風水學說,其尺度標準與八卦、五行、吉凶、禁忌等觀念相結合,在滿足視覺美感的同時,也兼具信仰文化的流傳,成為有別於西方美學觀的最大特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