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行業為何一夜之間啞火?(圖)

發表:2024-06-24 08:4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24年6月24日訊】一個昔日爆紅賽道重新回到視野裡。

消息傳來,近日美國人造肉創業公司SCiFi Foods宣告停業。公司創始人Joshua March在社交媒體上坦言:「在當前的融資環境中,我們無法籌集到商業化的資金。」

彷彿被死去的記憶突然攻擊,當初人造肉火爆的一幕幕又回來了。

說起來,SCiFi Foods正是成立於人造肉最火熱的那幾年Beyond Meat上市掀起了全球人造肉融資熱潮。站在風口上,SCiFi Foods 拿到了由 a16z 領投的數千萬美元融資。但熱潮很快散去,人造肉並未如預期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見證了人造肉這個曇花一現的風口,絢爛地綻放後又消失在風中。

回到故事最開始。

在Joshua March的自述中,對於人造肉的迷戀起源於年少時讀過的兩本科幻小說《The Singularity Is Near》和《The Player of Games》,當中就提到肉可以通過種植和培養生成。

「作為一個愛吃漢堡的人,我只想在不破壞地球的前提下,能吃到我愛吃的東西。」從那時起,Joshua March心中就對人造肉產生濃厚的興趣。只不過,那時人造肉還沒有走進現實。直到2016年,Joshua March被介紹到了一個叫New Harvest的培育肉學術研究組織,他接觸到不少正在研究培育肉的科學家和企業家,開始系統接觸培育肉技術。但當時培育肉的技術成本較高,難以實現商業化。2019年的一次偶然機會,Joshua March結識了研究合成生物的生物學家的Kasia Gora博士。她提出一種通過細胞培養來降低培育肉成本的方法,可以實現規模化量產。於是,兩人一拍即合專注於人造肉的SCiFi Foods應運而生。

彼時正值人造肉賽道崛起。2019年5月,被比爾·蓋茨押注的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全球人造肉第一股。股價首日上漲163%,成為美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日漲勢最好的股票,隨即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的人造肉創業與投資熱潮。

SCiFi Foods的融資同樣火爆。2022年6月,公司宣布獲得由a16z公司牽頭的22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同年,SCiFi Foods在聖萊安德羅開設了一家試點工廠,嘗試打造以單細胞懸浮方式培養牛肉細胞系的500升生物反應器。

SCiFi Foods的主打產品就是美國大眾最喜聞樂見的漢堡。公司介紹,SCiFi Foods的科學團隊將人造肉漢堡的成本從20,000美元降低到不到15美元。

今年1月,SCiFi Foods取得了重大進展,公司完成首個生產設施的建設和調試,並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及美國農業部(USDA)的批准,可以向消費者銷售產品。

但這一切在六個月後戛然而止:Joshua March和Kasia Gora共同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告別信,宣布SCiFi Foods正式停止運營。

令人唏噓的是,SCiFi Foods連第一款人造肉漢堡還沒有面市就夭折了。

SCiFi Foods的倒下,也揭開了人造肉行業之困。Joshua March在自述信中寫道:「在當前的融資環境下,我們未能籌集到將SCiFi漢堡商業化所需的資金,公司因此耗盡了時間。」他還補充說:「我們的現狀,反映的也是當下人造肉和其他肉類替代品面臨的挑戰。」

在他的描述中,SCiFi Foods仍需要數千萬美元的資金用於小規模商業發布,而全面商業化至少需要數億美元。但是在如今的融資的環境中,「這幾乎沒有可能實現。」

雪上加霜的是,人造肉行業在美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經歷了一場輿論和政策壁壘。記得去年5月,義大利率先立法,禁止生產銷售包括人造肉,認為實驗室合成食物對人類健康的安全性不能保證,隨後掀起一股全球範圍內的抵制人造肉風波。這場風波今年也傳到了美國,上個月佛羅里達州頒布了全面禁止人造肉行業的禁令,兩週後阿拉巴馬州也效仿出臺了類似禁令。

消費者們也不再買賬。「味道難以與真肉比擬」、「價格昂貴」等因素讓人造肉銷量一落千丈。曾經上架過人造肉的肯德基、必勝客、麥當勞等餐飲巨頭,紛紛撤去此類菜單。

種種疊加,SCiFi Foods難以為繼。值得警惕的是,這並非SCiFi Foods一家人造肉公司所面臨的困境。

昔日的「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也跌落神壇。上市之後的公司不僅沒有扭轉虧損的局面,虧損額持續擴大。今年2月,Beyond Meat發布2023年財報:去年一年淨虧損為3.38億美元,這還是在大規模裁員和調整運營成本的情況下。

時至今日,Beyond Meat股價直接腳踝斬,總市值一度跌了九成。儘管Beyond Meat已經在打折銷售,但幾乎「所有渠道」對人造肉需求仍然疲軟。Beyond Meat首席財務官Lubi Kutua曾表示:「持續的高通脹、經濟放緩、競爭加劇等因素對Beyond Meat的增長產生了負面影響。」

另一家植物肉明星企業Impossible Foods也因為經營不善,在2022年宣布裁員20%,公司CEO宣布離職,上市時間無限期推遲。

歸根結底,人造肉公司是以技術為支撐的企業。而技術的更新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像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這樣的頭部公司尚且感到吃力,其他初創公司更是壓力重重。

曾幾何時,人造肉在創投圈刮起一場颶風。

2020年前後是人造肉行業的高光時刻,那時豬肉、牛肉等價格高居不下,再加上從業者對於人造肉環保和健康理念的營銷宣傳,人造肉成為了風靡一時的「未來產業」,無數資金湧向了這一賽道。比如,Beyond Meat的投資人,就有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著名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以及麥當勞前任首席執行官唐·湯普森等,可謂大牌雲集。

Impossible Foods背後同樣有網球明星塞雷娜·威廉姆斯和說唱歌手Jay-Z等名人,還出現了李嘉誠的身影。2019年,Impossible Foods宣布完成E輪融資,由淡馬錫及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領投。

此外,國外人造肉企業UPSIDE Foods、Unicorn Bio等紛紛拿到融資。而相似一幕也在國內創投圈出現星期零、植得期待、米特加、HEY MEAT、新素食、v2food、未食達等人造肉企業集體融資。

然而,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大約從2022年開始,人造肉賽道急劇降溫,投資機構也紛紛開始撤離,曾經熱鬧的人造肉賽道鮮有融資消息傳出。梳理下來,國內除了「星期零」宣布獲得1億美元B輪融資外,幾乎看不到其他讓人印象深刻的人造肉融資事件了。與此同時,多家國內人造肉初創企業的融資進度被爆出停滯不前。

為何人造肉行業一夜之間啞火?梳理下來,消費端持續低迷,看不到盈利空間,無疑是大多數投資人放棄人造肉的主要原因。

更何況,經過市場檢驗,越來越多人發現目前的人造肉技術尚未達到行業預期水平,與大家所構想的「未來肉」存在較大差距。從本質上看,人造肉是由技術驅動發展的,需要顛覆性的創新和突破,市場營銷和天花亂墜的故事只能維持短暫的熱鬧。

換言之,現實把人造肉的故事打回了原形。

這樣的案例,在過去十年的創投歷史經常出現。細數那些年創投圈追過的風口,無不引爆了一場場融資熱潮,但隨後快速跌落,留下一地雞毛。

這些曾曇花一現的熱門賽道,幾乎都有共同的特點:難以落地的技術方案、未經證實的商業模式以及幾乎為零的自我造血能力,在短暫的風口中受到追捧,隨著時間驗證及回歸理性,迅速偃旗息鼓。

還是那個樸素的道理: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責任編輯:宇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