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財政坍塌 中共死而未僵(組圖)

作者:任重道 發表:2024-06-14 22: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6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財政作為「錢袋子」對中共和其領導人習近平來說都很重要
財政作為「錢袋子」對中共和其領導人習近平來說都很重要。(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財政作為「錢袋子」對中共和其領導人習近平來說都很重要,正所謂「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無論對外炫耀武力和擴展其國際影響力,還是對內「維穩」和保基層運轉來說,資金都是多多益善。然而,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官員們聽的最多和說的最多的一個詞:「緊日子」。特別是今年「兩會」之後,各地政府響應總理李強《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各級政府要習慣過緊日子」的要求,紛紛提出具體措施。這表明,財政出了問題。

日前,原民生證券副總裁,中國知名經濟學家管清友在中國社交媒體微博發帖警告,基層財政幾近崩潰,引發輿論熱議。

管清友是在當地時間6月10日中午12時12分發出了「基層財政幾近崩潰」的警告;稍後,他又在下午5時30分發帖呼籲:「一定要關注民生,兜住民生底線。」

基層財政幾近崩潰
管清友稱基層財政幾近崩潰。(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引發輿論熱議的原因,一個是在中國大陸輿論空間日益狹窄的情況下,這樣令中共不悅的信息發布出來了。二是作為經濟學家,應該是做了一番調查的,發布出來的信息有一定可信度,那麼看起來就令人觸目驚心。

不過,筆者認為,「基層財政坍塌」,這樣的描述更為準確,因為縣域財政與經濟危機已經爆發,中共權力金字塔已坍塌。中國經濟也堪憂,各行各業都覺的情況不妙,賺錢越來越難,企業和家庭都負擔很重的債務。

所以,中國大陸現在的狀況:中共死而未僵,經濟崩而不潰。

以史為鑒知興衰

近日讀明史,明朝的滅亡因素很多,拋開「氣數已盡」的觀點,筆者認為,明朝滅亡一個主因是財政不行了--沒錢。不是沒有收入(糧棉等),是沒錢,沒有白銀。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帝,登基之初內憂外患,關外後金(清朝前身)軍隊連年滋擾、進攻,西北地區連年災荒,應對這些都需要真金白銀的。

以駐守山海關-寧遠防線的關寧鐵騎來說,這相當於是明朝的特種部隊,每人都有兩匹馬(輪流換騎),武器裝備最為精良,薪資和福利待遇最高,這都是靠「鈔能力」推動的。並且,當時所有當兵的都是為了賞銀,按照砍下敵兵人頭數量領銀子。想想那場面,士兵爭搶人頭,然後打包到財務部門報賬算錢.....

崇禎帝是個很勤勞的皇帝,每天工作14-16小時,幾乎天天工作。比現在中國大陸的996工作制(早9點上班、晚9點下班,一週工作6天)下的打工人還要拚命。也不出去旅遊(明武宗朱厚照特別喜歡往皇宮外面跑),也不搞木工等副業(明熹宗朱由校、木工皇帝)。生活也很儉樸,身上的衣服也有不少補丁,還是妻子給修補的衣服,因為確實沒錢。再加上下面的大臣不是在貪污就是在內鬥,國庫空虛難以為繼。於是,明朝滅亡了。

中共黨魁毛澤東也穿有補丁的衣服,但只是為了穿著舒服、表演給外人看。一件衣服73個補丁,每一個補丁都是派專車專人護送往在上海的老周慶祥或吳興楊縫補,因為這些縫補師傅的手藝都很精湛。補丁的成本都比買新衣服的價錢還高,這是窮奢極侈的另類表現。

能走出歷史、超越歷史才是以史為鑒,而中共則是在吸取負面教訓。就好像一些官員看到一個貪官被抓之後,不是反思如何廉潔勤政,而是思考如何不露馬腳的貪腐,避免落馬。而中共吸取了數千年來中外歷史的負面教訓,為保住這艘破爛不堪的破船開啟新一百年的航程而煞費苦心。

中共吸取負面教訓保財政

在疫情最嚴重的三年中,中共借疫情封控為名進行了一場大型馴服演練,以「清零」為政策,把數億人關在家裡、用科技手段監控民眾。最後還要熱烈的宣傳抗疫的「勝利」,中共擁有的生殺大權讓民眾顫抖著屈服:把人的腿打折後,再給人一副枴杖,並告知「沒有我,你都無法走路,你應該感謝我」。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瘟疫中,各國政府動用大量財政資金,都拿出真金白銀救助企業和百姓。而中共在歷史的負面教訓中學習到的卻是如何控制住百姓,不能讓百姓舒服,否則就得自己難受。

不過中共或許想不到的是,經過三年「清零」,重創了經濟、清空了財政,期間為了補充「錢袋子」,接連打擊科技和網際網路公司、民營企業,並且開出巨額罰單,但對於千瘡百孔的財政與金融體系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中國經濟現在面臨教科書般的危機,開啟第三個任期的習近平,無異於坐在了火山口上。

在財政不足的情況下,中共又想出花招兒寅吃卯糧--從今年5月17日開始分批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最長期限為50年。從整個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安排來看,國債發行期限分別為20年、30年和50年,發行次數分別為7次、12次和3次,目前尚未公開具體每次發行金額,付息方式均為按半年付息,發行時間分布在5月中旬至11月中旬。

據悉,超長期特別國債屬於記賬式國債,個人和機構都能買,購買渠道也比較多,銀行櫃臺、線上平臺和證券市場都可以,而且還可以流通和轉讓。中共以此來為自身供血。

中共權力底座已坍塌 縣域財政與經濟危機

近些年受經濟下滑以及疫情等因素影響,基層政府財政空前困難。為瞭解決這一問題,中央財政對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規模逐年攀升。

根據官媒中國人大網披露的信息,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的主要內容是:中央財政每年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制定縣級基本財力保障範圍和保障標準。保障範圍包括國家制定的工資政策、民生政策,以及機關事業單位公用經費、地方津貼補貼等。其中,前兩項的保障標準按照國家統一規定執行,後兩項的保障標準依據各地區財力狀況分省核定。在此基礎上,測算確定全國各縣的基本財力保障需求,並與各縣的同口徑財政支出相比較,核定支出缺口。

在中央政府將財權上收後,諸多的事務交給地方政府來做。在這一點上,地方官員受到來自中央政府的壓力和民間的抱怨,被雙面「烘烤」。並且,中央政府為了控制地方政府,用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方式,施舍資金給地方。哪裡表現的乖一些,資金就多給點兒。

根據中國財政部公開的2024年中央財政預算,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資金中,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預算數為4462億元,比2023年執行數增長8.6%,這一增速明顯高於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平均增速(4.1%),再加上今年用於增強地方財力保障能力的約2.6萬億元均衡性轉移支付保持較快增長,支持基層做好「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三保」)工作。

中國經濟連年下滑,在2018年7月30日,中共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和穩預期。

2020年4月17日,中共政治局會議又提出「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而在2022年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六穩」和「六保」變成了「三穩」和「三保」:「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要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推動財力下沉,做好基層‘三保’工作。」

在這些頂級的決策會議上表述裡可以明顯的看到財政捉襟見肘,財政危機已經爆發。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