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對專家促進經濟恢復的建議置之不理(圖)

作者:文龍 發表:2024-06-07 21: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外界對中國政治和經濟前景擔憂。
外界對中國政治和經濟前景擔憂。(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6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中國經濟增長舉步維艱,中南海對中國國內外專家提出的促進經濟恢復和增長的建議置之不理。而廣義貨幣供應量(M2)在3月末就超過了300萬億元人民幣,引發外界對中國政治和經濟前景擔憂。

不聽專家建議 經濟誰定調?

中國官方2022年年底結束疫情清零政策以來,中國經濟增長舉步維艱。6月7日,美國之音摘錄各媒體報導,中國經濟現狀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當局對中國國內外專家提出的促進經濟恢復和增長的建議置之不理造成的。

中國官方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製造業景氣指數回落到收縮的狀態。中國國家統計局5月31日發布數據,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從4月份的50.4下降至49.5。這項指數高於50說明製造業處於擴張狀態,低於50顯示它處於收縮狀態。

美聯社就此發出報導,標題是《中國5月份工廠指標下降,表明經濟增長失去勢頭》。報導說:「一項官方調查顯示,中國5月份工廠活動放緩幅度超過預期,表明已經飽受房地產行業長期危機重負的經濟將面臨進一步壓力。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產量下降。新訂單和出口訂單走弱表明需求疲軟。分析師先前預測,中國製造業PMI略高於50,或仍處於擴張區間,因為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快於預期,達到5.3%。」

路透社的報導則說,「中國5月份製造業活動意外下滑,這一局面令出臺新的經濟增長刺激措施的呼聲持續高漲,因為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曠日持久的房地產危機繼續影響著企業、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

在報導代表中國經濟增長狀況的中國製造業活動收縮的時候,路透社和美聯社這兩大通訊社以及其它國際媒體普遍使用了「意外」這個詞,因為早些時候,分析家們普遍預測雖然增長幅度不大,但中國製造業會繼續呈現增長。

並且,在過去的20多年裡,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超常發展,房價不斷攀升,而儲蓄利息超低,許多家庭將個人財富投入房地產以圖獲得更好的財富收益;隨著中共政府採取所謂的房地產市場整頓措施,加上持續三年的以動輒封城為特色的所謂疫情清零政策使企業和就業蒙受巨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房價下跌、房子難以變現,失業者供不起房貸,消費者不敢消費,無錢消費,中國經濟增長因此蒙受難以擺脫的拖累。

在這種大形勢下,中國國內外眾多的經濟專家建議,中共政府採取政策措施,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謂的對消費者友好的改革(consumer-friendly reforms),從多方面給中國的消費者提供實際的、直接的援助,使他們能夠或敢於增加消費支出從而促成和促進中國經濟增長。

這些專家認為,通過促進中國國內消費促成經濟增長有多方面的好處,包括消費增長惠及大眾,而中國先前和正在推行的通過基建和出口獲取經濟增長的路徑只是惠及少數企業、少數人;將中國的經濟增長根植於中國國內消費也可以避免通過出口增長謀求經濟增長所導致的與美國和歐洲的貿易摩擦,從而減少外部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

但是,截至目前,中共當局拒絕採納這樣的專家建議。

與此同時,當局也採取了它的一套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包括降低購房房貸首付要求;鼓勵人們以舊換新,更換住房和家電。但這些措施被普遍認為是不切實際,且成效乏善可陳。

許多觀察家認為,在「一錘定音、定於一尊」的當今中國,中共政府之所以不願意採納眾多專家、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建議,拒絕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給處於經濟困境的中國消費者提供援助從而提升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是因為來自政治方面的強大阻力:習近平早些時候發表文章,聲言「促進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義’那一套。當年一些拉美國家搞民粹主義,高福利養了一批‘懶人’和不勞而獲者,結果國家財政不堪重負,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貨幣供應量高速增長引發擔憂

在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3月底超過3百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大關的消息首次披露後,就引起了媒體和輿論的極大關注。根據官方的定義,廣義貨幣供應量包括了居民和企業、機關的現金,活期和定期等形式存款的總額。

據自由亞洲電臺6月6日報導,曾任中國某商業銀行支行行長的張傑分析指出,中國的貨幣政策是不正常的,「因為中國政府從來沒有承認自己有超發貨幣的問題,也不認為自己以前貨幣發行的速度不正常,因為他們說中國沒有通貨膨脹,或至少說是通貨膨脹不嚴重,現在卻說是回歸正常,這其實就是在說他們自己心裏明白中國的貨幣政策不正常。」

獨立時評人士蔡慎坤強調,貨幣增發後很多資金實際上沒有回到實體經濟當中,存在很嚴重的資金空轉的問題,現象之一就是銀行存款額很高,「你去看居民的存款,還有企業的存款,都是很高的,企業的存款又主要是集中在國企、央企,以及行政事業單位這部分人的手上。」

蔡慎坤指出,增發的貨幣很大一部分沒有被用於生產,而是大量沉積在政府的債務,「就是企業發債、地方發債的方式,回到政府的資金庫,很多情況下,政府就把這些資金用於還賬,還銀行的利息,還以前到期的債務。」他補充說,還有目前陷於困境的房地產,也沉積了大量資金;所以,實際上現在搞實業,還是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

高速增長的M2供應量也引發了人們對通脹的擔憂。近幾個月,不少地方出現了水電燃氣漲價,似乎正在傳達通脹的信號。而最近又爆出「窮人三件套」榨菜、泡麵、飲料價格飆升。

實際上,早在2010年,官媒《中國經濟週刊》就報導,前中國央行副行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直言,30年來中國就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此後多年中,吳曉靈在不同場合也一直對貨幣超發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問題發出警告。

而M2增發擴張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不斷受到質疑。中國經濟學者任澤平去年5月在《財新》雜誌上發文認為,M2自2022年以來保持高速增長,但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逐漸落後於M2增速。文章列舉了幾項:M2在2022年較上一年增長11.8%,名義GDP增長5.3%,實際GDP增長只有3.0%;2023年M2同比增長12.7%,但名義GDP上漲5.0%,實際GDP上漲只有4.5%。兩年的數據都表明:M2增速遠超GDP增速;文章強調,M2增發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比較有限。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