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究竟啥意思?(圖)

發表:2023-06-10 13: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老話 古代 大門
老話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民間有句老話叫:「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黃曆初七這天不出門,初八這天不回家。更有人連黃曆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這幾天都算了進去。其實,「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原始含義並不是一般意義的民間禁忌,它背後的真實意義還蘊藏著千百年來的大智慧。

何謂「七不出門」?

所謂「七不出門」,並非指逢七的日子不能出門,而是指「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件事。這七件東西是日常生活所必須的,因此也被叫做「開門七件事」。

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元代武漢臣也在《玉壺春》中寫道:「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明代唐伯虎亦有詩《除夕口佔》,云:「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暮清淡無一事,竹堂寺裡看梅花。」

「柴米油鹽醬醋茶」代表著中國古老的飲食文化,也承載著中國的歷史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又逐漸演變為指代與人民有切身利益的事情。因此「七不出門」的「七」指「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告誡人們,外出做事應該首先料理好家中之事。

古話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先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何謂「八不歸家」?

和「七不出門」一樣,「八不歸家」的八同樣不是指逢八的日子,而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件事,這是古人的八條做人基本道德準則。現在也常常用作詞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出自《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即是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分,正是一代一代的傳承,一個家庭才會不斷繁衍,中華民族才會如此生生不息;「悌」狹窄解釋即為友愛兄弟姐妹,但我們也常常說朋友情同手足,所以也經常將「悌」作擴大解釋,即友愛姐妹弟兄,對待朋友也要像對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謙讓有禮。

總的來說,孝悌還是對內,忠信禮義則是對外。「忠」是忠心,「信」是指信用,「言必忠信,行必篤敬」,對待朋友要言而有信,對待事情的態度也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

「禮」則是指禮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注重禮節的民族,禮不僅指禮貌,更是指做人做事要遵循禮法。比如在古代,子見到父親要行禮,臣見君也要行禮,等級不同,禮數不同,而放之今天,禮法則更多指遵紀守法,不僅要有道德意識,也有規矩意識。「義」則是指義氣,雖然受影視劇影響,許多人把義氣理解為「江湖義氣」,甚至為此不惜違法亂紀,但其實孔子的原義是指內心應該有正義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願意幫助他人。

「廉」則是指廉潔,小到市井百姓不做偷摸之事,大到官員兩袖清風,「廉」所代表的公正廉潔都有廣泛的適用意義。「恥」則是指「羞恥」,這裡的羞恥更多強調內心的平衡,即要有內心的底線,要知道什麼是不合乎道理的事,違背良心的事,不僅「知恥不為」也要「知恥而改」,所謂「知恥近乎勇」就是如此。只有心中有大是大非,才能做真正對的事情。

由此可見,「七不出門」指的是做好大後方工作,「八不歸家」則指的是,在外面做事的人,如果違犯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中的任何一條,實屬大不逆,愧對祖宗,更無臉面對家人了。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每一句流傳下來的老話都有其深意,切不可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而一棒打死。更不能妄自菲薄,忘了老祖宗的教訓。

責任編輯:姝慧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