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冰箱」竟是這個(圖)

作者:隅心整理 發表:2022-11-09 10: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了先秦「冰箱」。
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了先秦「冰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你相信嗎?在沒有電力的古代,古人居然已經有「冰箱」可以「冰鎮」冷飲了!在那個沒有電的時代,古人到底是如何憑藉智慧,打造出「冰箱」的呢?其實,古代的冰箱稱為「冰鑑」(冰鑒,又稱「銅鑒缶」),一起來認識吧。

古人早在先秦時期,就發明了盛裝冰塊、降低溫度的大型「冰箱」——冰鑑。

《周禮》中有載,「祭祀供冰鑑。」這裡提及的「鑑」,並不是指後來常用的鏡子,而是指一種形狀似大盆的青銅容器。

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了古物,為世人揭開這一先秦「冰箱」的真面目。這件古物就是曾候乙銅青銅冰鑑,它也是迄今為止被發現最原始、最早期的「冰箱」。

當時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冰鑑共有兩件,在造型、紋飾、大小上均相同。這兩個器物不只工藝精湛,結構還很複雜、造型也奇特。

這兩件古物個頭不小,分別重168.8公斤、170公斤,這是從古至今所見到的先秦時期形制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冰酒用具,也被譽為中國最古老的「冰箱」。目前這兩件古物分別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及中國國家博物館中。

冰鑒,實際上是一個二合一的組合器皿,分成了雙層,外層是青銅方鑑,內層則是盛放食物的尊缶。

鑑、缶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空隙,能夠盛裝冰塊,缶內能夠裝酒,當把蓋子蓋上之後則能夠冷藏。這就是古人為何能在燒炙人的炎夏中品嘗到冰鎮美酒的由來了。最特別的是,有的冰鑑上面還設計了氣孔,能夠將冷空氣釋放到外界,類似現今的空調。

提及古代的夏日冷飲,戰國屈原早就在《招魂》中載道:「挫糟凍飲,酎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屈原的意思是說,冰鎮過後的酒,飲用起來是更加可口。

你說,古人是不是也跟現代人一樣,很懂得冰涼飲品呢?!

東漢王逸注《楚辭》時,也大大誇讚了冰鎮酒:「但取清醇,居之冰上,然後飲之。酒寒涼,又長味,好飲也。」

先秦冰鑑具有環保節能之效,連使用的冰也是取自大自然。

《禮記・月令》中,就記載了周朝時期,周天子每到隆冬時節,便會派人前往凍結的江河之上鑿取天然冰,儲存於冰窖中。一般說來,採集的冰必須要達到三倍需用冰的份量(「令斬冰,三其凌」)。冰在那時候,很不容易貯藏。

幸好,古代的冰窖隔溫效果很好,藏冰甚至能再使用到第二年。直至春暖花開,天子會派人開窖取冰,與牲畜一道用於祭祀,剩餘的冰就能供冰鑑所用。這就是夏天為何有冰酒可喝的原因。

由於藏冰是一件重要事,因此古代官府還特地設置掌管藏冰事項的官職--「凌人」。

《詩經》中,即描繪古人鑿取冰塊,並將之收藏於冰窖的情景:「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是得,此處的「凌陰」,有學者認為,說的正是冰窖。

夏季期間,凌人身負分發冰塊的責任,秋季期間則清掃冰窖。認真想想,待在冰窖進行清掃工作,就如同待在冷氣室中努力辦公的上班族啊!

看來,自以為身處便利又科技的現代人,諸多方面仍輸給古人的大智慧啊!「冰箱」這一物件老早就存在於古人生活裡啊!

當時代來到了秦漢之後,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之間就更盛行藏冰。不過,冰塊在唐宋之前,可是非常稀罕的東西,因此價格昂貴。古籍文獻中有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這話兒讓現代人聽見都會大吃一驚:如今隨處可得的冰塊,居然會跟黃金、玉石等價,真是不可思議。正因為冰塊的價格高昂,因此縱然漢代出現使用冰雪與水果、蜂蜜等食材混合在一起的冰品冷飲,卻不是人人都能夠吃得起的。

能完好收藏可以用來冰鎮酒水的冰塊的冰窖,同樣引發愛喝酒的大英雄曹操的關注!

曹操就曾在征戰期間於鄴城(今河北臨漳縣)一地修建了冰井臺。根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載:「北曰冰井臺,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

曹操既然曾經吟詠:「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想必他對冰鎮過的美酒更加香醇可口是已有所體會了。

到了唐代,使用冰塊消暑已不再是皇宮人員的專利。在大街上也開始出現商人「賣冰於市」。

唐末,有人在製作火藥時,忽然發現硝石在溶於水的過程中會因為吸收了大量的熱,能讓水降溫至結冰狀態。人們發現這一「絕技」之後,自然開始在炎夏期間製作寒冰。盡管時人製冰的數量有限,卻也讓更多人能暢快享受冰的滋味,解解暑氣。

在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第八卷》一書中,更是描寫了開封街市開設了許多冷飲店的盛況:「……冰雪、涼水荔枝膏,皆用青布傘當街列牀凳堆垛。冰雪惟舊宋門外兩家最盛,悉用銀器。沙糖綠豆、水晶皂兒、黃冷團子、雞頭穰、冰雪細料餶飿兒……」。

至此往後,古人又逐漸研發出木製的、陶瓷製的冰鑑。想必古人當時在盛裝冰塊、製作冷飲期間,使用起冰鑑來是更加的順手與方便。

後來,不只皇宮裡的人能喝上冷飲,連京城裡的百姓也能夠享用冰品,甚至連家境拮据的人都在沿街叫賣冷飲,像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有載:「京師暑伏以後,則寒賤之子擔冰吆賣,曰『冰胡兒』。」這種冰胡兒,就是早期的冰棍。

從春秋開始至唐宋元明,始終沿續著這樣的取冰用冰,但到了清朝就變得更加制度化、規範化。

清朝之前的冰制,都缺乏詳實的系統性歷史文獻記載,直至清朝,大清會典和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中,才記載了冰政專項,並且對取冰、藏冰、用冰均記錄了相關的規範制度。一些清末民初的回憶錄亦針對當時的冰事有清楚記載。

談談清人記載的取冰一事吧!每年的冬至後三日(一說半月),由冰窖監督與工部所派遣的官員奉部文書先行祭祀河神,接著再由工部委司官一人統領徭役或招募民夫,前往紫禁城筒子河、京河(御河)、龍王堂蓮花池等地伐冰,甚至遠赴通州河道打冰。

在打冰時,是由少數人先跳到要取用的冰上,接著再把這個冰塊分成小塊,一般為一尺五寸大小。當其他人再將冰塊撈上岸後,再有一批拉冰的人員使用麻繩將冰套牢,再拉入冰窖。身處冰窖的人員則一層一層的把冰塊擺好。每一塊冰之間還會拿乾淨的稻草間隔開,避免冰塊互相黏合。冰塊就這樣堆疊,直到疊至窖。最後,負責人員會再把窖門密封,並使用泥巴、稻草堵死縫隙,「務令周密無洩其氣」。直至立夏,才會再度打開冰窖,拿取冰塊出來享用。

根據文獻記載,清朝的冰窖分成了官窖、府窖、民窖三個類型。官窖、府窖都是由內務府奉宸苑和工部共同管理,國庫承擔其全部費用;民窖是由商民設立,專門使用在商業經營的冰窖,但主要到了清晚時期才逐漸盛行。

根據《大清會典》記載,北京城官建造冰窖最多的時候,應該有23座,發布於紫禁城、景山西門外等地,主要提供各壇廟祭祀及內廷來使用。至於藏冰數量,是各個年代均有所不同。據悉,最多時候的藏冰量達208621塊,最少時候的藏冰量是每年達到185700塊,時間是道光元年之後。

如今,北京的雪池胡同還留存著唯一保存完好、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冰窖——雪池冰窖。

不過,在此一提。清朝的「冰箱」跟古代銅鑒缶的製作材料十分不同,功能上也更加專業,時常被時人劃歸入傢俱一類中。

清朝冰箱的外形美觀,加上傳世量不多,因此令人感覺甚是珍貴。目前所見的清朝冰箱,製作材質包括了:黃花梨貼皮、楸木、柏木、琺琅等,其中以柏木最為多見。形狀則多呈現圓角方斗形箱體,鼓腿鼓牙式底座,且底座四足間寬闊,這是為了可以在這個空間中存放從箱底小孔之間流出來的融水盛器。而四足間時常加設托泥,這是要讓結構更加穩固。因此,清朝冰箱的整體造型展現出上剛下柔、線條變化曲直有度等特色。

在沒有電力的時代,清朝這一「先進冰箱」是王公貴族於炎夏期間重要的消暑利器,其主要有兩種功能:首先,能把冰塊儲存到箱體內,裡面可以擺放抽屜或果盤,接著將西瓜等夏令水果置入,冰鎮過後即可食用;第二,冰在裡面融化期間,冷氣會透過冰箱上方的小孔一點一點地散發入室,發揮降溫功效。由於箱體內裡是使用鉛或錫所製成的,因此能夠起到比較好的隔熱作用,至於箱底還設置了小孔,方便排放融化後的冰水。

雖然我們無法親身感受沒有電冰箱的古代,但能透過冰鑑的相關照片及資料或詮釋冰鑑的影視劇作,進一步瞭解這一種「最原始的冰箱」,並再次折服於古人的生活智慧。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