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雖然有天資聰明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在於養成讀書的習慣。
「人之生,氣之聚也。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氣是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善養氣者養生有成,養氣有防禦疾病、增強抵抗力的作用。氣在人不衰,讓我們向古人學學「養氣十六訣」。
養氣十六訣
1、慎言語以養神氣
人的生命活動是以神(意識)為主宰,古人把神稱作「君主之官」,意即神對人體就像國家的君王對百姓那樣,是統帥與被統帥的關係。因此,對神的養護是第一位的,而神的耗散對人體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古人最重視對神氣的養護,主張精神內守,寡言靜養。若講話不謹慎,好講大話、假話、廢話,易於傷神散氣,且言多必失,可能滋生是非,進一步傷神耗氣,影響身心健康。
2、忌狂喜以養心氣
養生的最大障礙,是人經常波動的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古稱「七情」,直接連著內臟的氣機。喜的情緒影響心臟氣的變化,人們過於高興時,往往笑得直不起腰,緩不過氣來。中醫理論認為:「喜傷心」。
此處所說的喜是指過分的喜悅,即大喜、狂喜,過喜的情緒一旦產生,就會促使心氣聚然上衝,原本溝通的心腎之氣一下子分離開來,失去平衡而引發出心臟病。當然,養生也必須保持喜悅的心情,它和大喜、狂喜的根本分界線就在於喜的時候是否引起情緒波動,是比較理智,能夠自控的。
3、樂助人以養膽氣
人的膽氣大小往往和自己的公心多少有聯繫,一事當前少想私字、我字,多想集體、別人,其膽氣自然會壯起來。試想,一個道德高尚、樂於助人的人,一定是樂觀向上,膽氣過人的。
俗話說:「心中沒懸事,不怕鬼敲門。」這種不怕鬼、不信邪的膽氣,來源於無私心。相反的,私心重的人常懷戚戚之心,處處謹小慎微,活得很苦很累,特別是幹了壞事的人,作案時心裡害怕,案發後則總是提心吊膽。
4、善制怒以養肝氣
「怒傷肝」,發怒往往能夠置人於死地,大凡患有肝癌的病人,大多數是易於發怒而又不能自我調解這一情緒的人。因此,養肝氣的重要一環就是善於制怒,增強對怒的情緒的調解能力和自控能力。
善於制怒和佛家提倡的「忍」有本質的區別,「忍」只能使怒的情緒不發作,但怒的心理並沒有變化,忍多了就會使肝氣淤滯,成為致病的因素。正確的制怒方法,就是儒家強調的保持中和之氣。儒家認為:「發而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當人受到外界刺激想發怒,當即意識到發怒會傷肝,把怒氣化解為正氣而沒有發作出來,這就叫做中;有時怒氣需要發作出來,但這是受意識控制的,善意的,其發作是恰如其分的,這就叫做和。保持中和之氣,就能制怒而養肝氣。
5、少憂思而養脾氣
「脾主思」,「憂思傷脾」。人在由各種各樣矛盾構成的社會中生活,各有憂愁的事。好憂思者胡思亂想,久之「思則氣結」,食慾不振,神經衰弱,面黃肌瘦而致病。
人雖不能杜絕憂思,但可以減少憂思或化解憂思。化解的良方是使頭腦變紊亂為專一,變無序為有序,變憂愁為樂觀,變狹隘為寬容,這樣就能打開「氣結」,充養脾氣。
6、食清淡以養胃氣
飲食清淡包括低鹽、低糖、低脂肪,素食為主,素葷、粗細搭配。
飲食清淡包括低鹽、低糖、低脂肪,素葷、粗細搭配,多吃蔬菜和新鮮食物。
脾與胃一個屬於臟,一個屬於腑,有共同的屬性,調養脾氣,重在抽象的意識,而養胃氣,則是從實在的形體上說的。
「胃為後天之本」,可見胃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程度。養胃氣首先要給胃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喜食大魚大肉或過於油膩的食物會增加胃的負擔,降低胃的消化功能,甚至造成各種胃病。飲食清淡包括低鹽、低糖、低脂肪,素食為主,素葷、粗細搭配,多吃蔬菜和新鮮食物、整體性食物。杜絕暴飲暴食,不求美食美味,從清淡中養護胃氣,再根據身體情況和不同季節,實行進補。
7、常咽津以養腎氣
「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充足,生命力旺盛,就能延遲衰老,延年益壽。養護腎氣有很多方法,道家的「練津生精、練精化氣」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津液嚥入腹腔丹田,伴以意識的作用,可以轉化為腎精之氣。口腔的津液是一種晶瑩透明的帶有甜味的液體,而不是有黏性的唾液。
練津就是用舌抵上齶刺激內分泌神經群,也可以用叩齒和舌頭絞動上下內外牙齒牙齦的方法,激發口腔的津液分泌,待津液湧滿口腔時,分3次咽至下丹田(3次的線路為:左線、右線、中線),照此長期咽津,腎氣自然充足。
8、深呼吸以養肺氣
古人養生要求做到「三調」:即調神、調形、調息。而調息是針對呼吸而言的,要求呼吸「深細勻長」。
養生的呼吸方法很多,如鼻吸鼻呼、中吸口呼、鼻吸口呼、口吸鼻呼、喉式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順呼吸、逆呼吸等,無論採用哪一種,都要做到「深細勻長」以鍛練肺活量,增強肺功能,使體內補充更多的氧氣和其他能量。深呼吸是調息的前提,「細、勻、長」是深呼吸的保證。
9、多運動以養骨氣
所謂「生命在於運動」,主要是指人的形體運動。人體運動多了,可以保持肢體大小關節的靈活度,標誌體內各條氣路上大小隘口的暢通,使骨骼攝取內外營養(包括鈣質、膠質等)的功能大大加強。一個骨氣充足通暢的人,決不會出現骨質疏鬆、關節強直、骨質變形等症狀。
通過形體運動養骨氣,還有一定的竅門,就是在運動時,必須加上意念,做到形與神合。具體而言,就是把意念收到身體裡邊去,這叫內守法。運動上肢時,意念注入到上肢,運動下肢時,意念注入到下肢。運動哪個部位,意念就注入到哪個部位去,此乃中醫所云:「意為氣之帥」,「意到氣到」,這種形與神合的運動對充養骨氣,乃至養護全身,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0、廣交友以養人氣
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會的人,這就決定了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成了複雜多樣的社會,而人和自然的關係則是通過社會這一中介來維繫的。這說明人的生命活動既不能脫離自然,也不能脫離社會。
養生保健不能自我封閉,要通過廣交朋友,建立起開放式的、和諧的生活空間和廣泛的人際關係,以強化人的群體效應,即強化人氣。人氣旺,事業興,利養生,身心自然健康。
11、好讀書以養靈氣
「靈氣」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靈感,人的創作力大都來源於靈感,作家、詩人的不朽之作、書畫家的一些傳世之作基本上都是在靈感中誕生的,科學家的有些發明創造也是在靈感中實現的。
一位科學家說:「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靈感雖然有天資聰明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在於養成讀書的習慣,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有了靈氣,就是有了智慧,不僅事業容易成功,且能從多方面、多層次去養護自己的生命。
12、不顯露以養元氣
元氣是人的受精卵形成的剎那間,由宇宙自然注入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命信息,它伴隨人的生命全過程,人的生長衰亡都是由於元氣的變化所決定的。元氣充足,生命力旺盛;元氣減少,生命力就衰弱;元氣消失,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人生減少散失元氣有三個大的途徑:一是發生震憾心靈、摧殘軀體的大事故;二是長期生活在精神受折磨的環境中;三是罹患大病,甚至動了大手術。
還有一個丟失元氣的途徑,就是好顯示自己,自我顯擺。人體是由內向外散氣的,由於顯擺時是發自內心,所以散失的是元氣。
13、居中道以養和氣
寬鬆愉快的心理和生活環境,使人健康長壽。(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古人認為,修養深厚的大德之人身體內外具有一團和氣。保持和氣的關鍵,就是要居中(儒家叫中庸,道家叫中道),待人接物,處理問題,都要不即不離,不偏不倚,不左不右。
家庭講究「家和萬事興」,從事商貿者要「和氣生財」,政治人物則「和為貴」……和氣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給人營造出寬鬆愉快的心理和生活環境,使人健康長壽。
14、意內守以養真氣
人體內有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營氣、衛氣、膜絡之氣等,還有一種叫「真氣」,藏在丹田裡,是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相互混化的產物,是我們體內十分珍貴的氣機。
老子說的「虛其心、實其腹」就是講養生必須做到心虛神靜,腹部充實(即下丹田真氣充足)。腹部丹田真氣充足的關鍵就是意念引導虛空的元氣,內守於丹田,在意的作用下,促成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在丹田混化為真氣,藉以不斷強化自身的生命力。
15、祛惰性以養志氣
「惰性」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惡習,難以消除,在惰性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人的志氣怎麼也長不起來。但一個注重養生的人如果缺乏志氣,那麼他的養生保健就收不到應有的效果了。
在漫長的養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干擾和困難,必須「日損」惰性,「損之又損」,在干擾和困難面前,每前進一步都需要志氣做保證。
16、坦胸襟以養正氣
這是養生的至高標準,要實現養生的目標,就要樹立「大道為公」的世界觀,具有「心包天地」的大胸懷。然而,「世界觀的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轉變」,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改造主觀世界的核心,一是「私」字,一是「執」字。養生者要坦胸襟,就要去除私心和執見,樹公心,行善心,用真心,獻愛心,才能樹起一身正氣。
養生保健包括修身,更強調「修心」,兩者相比,修心是最難的。修心不僅要在靜的背景下淨化意識,陶冶性情,更要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矛盾中磨練自己的心性,增強精神的承受力,適應力和自控力,進而拓寬心胸,涵養道德,完善自身。
責任編輯:亞靜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