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地產商一窩蜂投入 中國電動車前景引疑慮


【看中國2021年5月2日訊】百度、小米、華為、OPPO、恆大等中國企業,近來爭相宣布投入電動車研製,卻引起「一窩蜂」的疑慮,不無步入晶元廠後塵的可能。而特斯拉事件更衍生中國為電動車產業「保內排外」的觀感。

眾所周知,上述企業並非汽車製造商。其中小米、華為、OPPO為手機業;先前已投入無人駕駛的百度屬網路業;恆大更由房地產業起家。但這些中國企業近來紛紛宣布投入電動車製造,引起外界關注。

4月間登場的上海車展,除爆發消費維權糾紛、在北京官方背後操縱下引起軒然大波的特斯拉(Tesla)外,中國本土車廠及上述企業發表的電動車也同時吸引了不少目光,使電動車儼然成為焦點及話題,光芒超過了傳統動力及混合動力車。

綜合中國財經媒體及自由亞洲電臺報導,上海車展中,恆大以「恆馳」為品牌一舉推出9款新型電動車,標榜是與瑞典超跑車廠科尼賽克(Koenigsegg)等車廠合作研發。但事後卻被踢爆,這9款電車是只有外殼、沒有剎車和懸吊系統的「模型車」。為此,恆大派出層層保全人員把守舞臺,不准觀眾拍攝展示車的底盤。

對於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前景,中國國內較為樂觀的評論認為,如今中國車廠「彎道超車的機會來了」,有希望與歐美車廠分庭抗禮。但到了2025年,則是中國電動車產業「定生死」的一年,在激烈競爭下,屆時恐將有一大批品牌會消失。

但有評論認為,中國工業的關鍵零組目前仍難實現自給自足,更何包括汽車晶元在內的核心技術,況且製造汽車的難度比手機高得多。如果各路企業還是採用「一窩蜂」的模式投入電動車,不無可能步入各地搶建晶元廠,最後難以為繼而停擺的窘境。

還有人認為,中國國內目前消費力尚未恢復,是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有能力購買電動車,值得深思。更何況,從「共享自行車」到晶元廠,有些企業和地方政府是為了套取中央的財政補貼才投入。一旦走上相同模式,電動車廠屆時如晶元廠般成為「爛尾」,不是沒有可能。

除此之外,特斯拉維權事件讓中國媒體甚至黨政機關競相發聲,一致站在特斯拉對立面,也讓陰謀論四起。除了北京忌憚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投入的太空計畫,恐將研發出足以突破現行網路封鎖的技術外,藉「保內排外」保護本國電動車產業,也是外界質疑之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靜馨 来源:中央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