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行車泡沫看電動汽車狂潮(圖)


電動汽車 自行車 泡沫
從自行車泡沫看電動汽車狂潮。(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中國2020年12月9日訊】儘管目前在中國乘用車市場的份額只有5%左右,在世界乘用車市場甚至佔比更低,但人們對新能源汽車的無限期望正在資本市場掀起一陣狂潮。

特斯拉股價今年上漲了540%,市值突破五千億美元,碾壓傳統汽車公司,成為全球市值第一高車企。

半年多前還掙紮在倒閉邊緣的中國車企蔚來,現在市值已經甩開百度,以及通用、寶馬等一眾知名傳統車企。

電動汽車相比,自行車顯得有些過時和老舊,但同樣的狂熱曾經也在自行車上上演。把時間拉回一百多年前,我們或許可以從當時發生在英國的自行車泡沫裡找到一些答案。

在十九世紀後期的幾十年內,詹姆斯.斯塔利和他的侄子J.K.斯塔利接連引領了自行車設計的兩輪重大變革。後者更是直接開啟了自行車生產的新時代,憑藉其劃時代的技術變革引發了「自行車狂熱」,影響十分深遠。

在19世紀70、80年代早期流行的自行車設計與現在十分不同。它的前輪直徑通常為後輪4倍,巨大的前輪使人們每蹬一圈踏板就可以行駛相當長一段距離。

這種自行車看起來像是一個英國便士在前,帶領著一個法尋(相當於1/4便士)在後,因此被命名為便士法尋自行車。

詹姆斯.斯塔利正是在這個時期大放異彩,其所設計的便士法尋自行車模型備受市場歡迎。他極具創新性地將滾珠軸承、實心橡膠輪胎和中空的金屬貼框架應用在自行車中,這些設計被當時的生產商廣泛模仿。

儘管如此,便士-法尋自行車實用性還是非常侷限。

它嚴重失調的車輪比例和過高的座位使得上下車非常不便,騎行起來也很不舒服。因為過於顛簸,它又被稱為boneshaker,只有高個的、運動能力強的人才能勉強駕馭得了它。

1885年,詹姆斯.斯塔利的侄子J.K.斯塔利讓自行車行業前進了歷史性的一步。

他設計的「羅孚安全自行車」首次採用鑽石型框架和槓桿鏈條系統,兩個車輪的大小也設計得差不多。這樣人們上下車更加方便,騎行起來也更省力。

「羅孚安全自行車」與現代自行車的外觀相差無幾。J.K.斯塔利的基本設計延續至今,已經有一百三十多年。

之後,橡膠輪胎等新技術的應用迅速提升了自行車的性能,騎行體驗的改善讓這種交通方式突然瘋狂流行起來。需求的暴漲直接帶來了行業的繁榮,大量生產製造商進入了自行車行業,資本也爭先恐後地湧入,自行車狂熱就這樣產生了。

歷史上,重大的技術革新總是會帶來股價的劇烈波動和逆轉。

自行車狂熱最直接的體現是,僅僅從1895年12月到1896年5月,自行車的股票指數就上升了258%。

每個投資者都認為自行車公司的股票可以穩賺不賠,於是紛紛買進。

1896年發行的自行車、內胎和輪胎公司的總認購資本超過1700萬英鎊,約為當年英國發行股票總價值的八分之一。

自行車成為了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威廉.奎恩和約翰.特納在《繁榮與蕭條》中寫道,當時許多生產商已經深諳營銷之道,會請有聲譽的知名人士來代言產品,並付錢給報紙以換得一些溢美之詞。

媒體的宣傳讓自行車狂熱進一步升溫,不管需不需要,買不買得起,每個人都想要得到一輛自行車。

當時不僅一些專業生產自行車的公司製造自行車,許多以自行車零部件命名的公司也從事整車的生產。一些充氣輪胎公司和槓桿鏈公司憑藉技術優勢大規模生產自行車,風頭甚至蓋過了那些直接以自行車命名的公司。

鄧祿普輪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6年4月,鄧祿普輪胎(Dunlop Tire)因為新專利得到了300萬英鎊的估值,轟動一時。在消息傳出的一週裡,人們進行了相當瘋狂的投機活動,不僅鄧祿普輪胎、其它自行車公司的股票也大受歡迎。

人人都想在這個飛速擴張的行業中取得一席之地。新的公司不斷成立,投資者收到大量的招股說明書,每一份都聲稱自己製造出了完美的機器或部件,可以顛覆之前公眾所見到的任何自行車。

在當時頒布的所有專利中,有15%與自行車相關,人們對自行車的狂熱可見一斑。

每個公司都希望可以像前人一樣,在技術上實現關鍵性突破。最初,他們大多也是真的想要籌集資金以創新產品,並沒有想要製造泡沫

然而,來自於行業外的投資者把這場繁榮變成了泡沫。

他們早期進行了槓桿收購嘗試,用很少的本金為基礎,以目標企業的經營現金流或部分乃至全部業務的變現值為抵押,從其它金融機構籌集借貸足夠的資金進行收購活動。

收購後公司的收入剛好支撐目標企業因收購而產生的高比例負債,這樣就能夠達到「以很少的資金賺取高額利潤」的目的。之後,他們又試圖以更高價格轉售,使得市場對行業成本普遍高估。

很多公司的股價出現了虛高。

1896年,新第一輪胎公司(the New Premier Cycle Company)成立。儘管它在招股書中僅僅聲明瞭「超過10萬英鎊」的資產,卻成功以70萬英鎊的市值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投資者仍然把自行車股票當作投資的不二之選,而自行車公司籌集到的資金總是遠遠高於其實際運營的需要。

事實上,面對劃時代的技術變革和股市不斷上漲的數字,置身其中的人總是被可能抓住機會的興奮和對錯過機會的恐懼所裹挾,在激情的驅使下來不及仔細判斷就加入了這場狂歡。

這種心態無可厚非。然而,大量自行車公司的成功上市極其普遍虛高的市場估值,讓這些公司創辦者們堅信,普通的英國投資者非常容易上當受騙。因此,他們進一步做大了泡沫。

一些公司藉機渾水摸魚,趁亂上市。

耐力管工程公司(Endurance Tube and Engineering Company)因為業績不佳而刻意避開了對過去四年盈利情況的說明,這種做法並不完全合規,略有股票知識的人只要稍微細想一下就會發現其中的不對。但最終,它成功在交易所掛牌19萬英鎊上市。人們對自行車行業整體的膨脹信心讓普通投資者未經思考就盲目地跟風買入。

同時,Ernest Tera Hooley之類的運營商也意識到了人們對於自行車公司的盲目追逐。它們採取了新策略,開始大量收購小型自行車製造商並將其私有化。之後,他們向消費者做出許多空洞的承諾,然後在公開市場上出售股票,成功憑藉著和自行車的關聯獲得了大量投資。

事實上,他們並沒有用這些錢來進行進一步的生產和研發,也完全沒有想要憑藉創新改變自行車行業的抱負。這些錢被用來進一步製造泡沫,吸引更多投資,股價也被這樣一步步推得更高。

自行車公司的股價就這樣逐漸飆升。然而這一切的重要推手——外部投資者卻也沒能獲得多少利潤。通常情況下,他們的買賣活動也不是非常有利可圖的,因為他們在最開始買入時不得不花很多錢來推廣業務,以至於到了出售的時候,利潤率已經很低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者們逐漸從激情中冷靜下來,觸頂的自行車股價也走上了下坡路。1898年末,自行車公司的市值從1896年的峰值下降了76%。

一些人較早地意識到了不對。

1897年6月,有經濟學家提出了警告:「很多跟風購買自行車股票的人可能會發現這筆投資並不像他們想像中那麼好。尤其是在伯明翰和考文垂,隨便一個可以製造自行車部件的金屬工人都能可以藉此東風,在市場上公開出售股票。最近成立的絕大多數公司都屬於這種情況。」

同年9月,來自美國等地的國際自行車製造商也進入了英國市場。此時英國對自行車的需求其實已基本得到滿足,加劇的市場競爭使得本就後繼乏力的本土自行車公司更加舉步維艱。

許多公司能夠正常出售自行車並派發股息,但倒閉的浪潮卻一波接著一波。

即使是鄧祿普等在鼎盛時期坐擁「無懈可擊」的技術競爭優勢的公司,也無法避免股價的大幅下挫。在伯明翰這個自行車公司分布最集中的城市,54%在1896年仍然經營的公司沒能撐過1900年。

《經濟學人》指出,「人們以為當時的高股價可以維持相當長時間,因此才會認購這些數以百萬計的資本。但真相最總是給人當頭一棒,這場投資熱潮後的輸家比贏家要多得多。」

自行車股票從1897年起開始大跳水,自行車泡沫也漸漸破裂。值得一提的是,自行車泡沫破滅的速度相當慢,前前後後持續了大概十年。

短期看來,即使大部分公司經歷了股價跳水,但它們所受的實際打擊並不大,即使是身處泡沫中央的幾個主要公司也沒受太大影響。

大部分公司及時轉換了行業,但還有一部分自行車公司堅持了下來,因為自行車行業仍然有利可圖。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蘭令(Raleigh)公司,直到現在還在生產自行車。

但長期看來,自行車泡沫深刻影響了之後的一百多年內英國、甚至世界的整體經濟發展。當時的人們深受自行車狂熱影響,以強烈的創新精神參與到了各類新興技術的研發中。儘管自行車泡沫已經破裂,這些先進的技術卻留存了下來。

大部分在自行車狂熱散去後轉換行業的公司把它們所掌握的先進技術帶去了各行各業,這些消費者所需的技術為許多行業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建築、汽車、摩托車工業、飛機和滾珠軸承製造業等行業都受益於此。

比較有名的是Rudge Whitworth,他幫助創建了摩托車和跑車車輪行業。鄧祿普輪胎也轉行成功,從自行車整車生產巨頭轉型為了家喻戶曉的汽車輪胎製造企業。受這場自行車泡沫影響的行業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

電動汽車狂潮將如何發展?

確實,新技術的橫空出世總是會帶來相關的「熱門」行業,一百多年前的安全自行車狂熱和如今的電動汽車狂潮都是如此。

人們對新技術所能創造的未來充滿了無限想像和期許,但投資者的興奮也很容易讓其迅速轉化為泡沫。

然而,技術泡沫與金融泡沫最大的不同在於,金融泡沫的破裂讓整個金融體系遭受重創,而技術泡沫破裂後仍然會留下技術進步。

也就是說,即使電動汽車狂潮最終將帶來電動汽車泡沫,正面影響也遠大於負面影響。

回顧歷史,自行車泡沫破裂後留下的技術為摩托車、汽車、飛機行業等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直到現在還深受百年前那場技術變革的影響。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0年前後的網際網路泡沫,谷歌和亞馬遜等長期贏家挺過了股價的劇烈波動,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徹底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電動汽車狂潮也許終將退去,但身處其中的各行各業對於未來人類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有益探索,對於新能源技術、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技術等新興技術的鑽研和創新,仍然會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非常深刻地影響全球社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塑造人類的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辛荷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