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計畫推遲到2021年上半年。(圖片來源:Getty Image)
【看中國2020年11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前一直強調稱,今年是脫貧攻堅戰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不過,官方日前公布了「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全文及說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計畫推遲到2021年上半年。
2020年是北京當局所謂的脫貧攻堅戰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不斷在不同會議上發表講話強調此事。
所謂的脫貧攻堅戰,是北京當局在2015年底開始進行一項計畫,目的是在2020年底前,實現解決中國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問題。2015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英國倫敦演講時提到,「按照中國的標準,中國還有7000萬人沒有脫貧。按照聯合國標準,中國還有2億左右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習近平第一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2014年11月,當時他在福建省調研。
習近平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稱,「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
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在今年10月17日的「國家扶貧日」發表講話稱,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現在脫貧攻堅到了最後階段,「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不過,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北京當局11月3日公布了「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全文及說明。
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在做關於《規劃建議》說明時稱,「考慮到目前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時,建議稿表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明年上半年黨中央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然後正式宣布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四五規劃」一如外界預期未訂定經濟成長目標,至於所謂的「雙循環」經濟計畫,「十四五規劃」說明中首度坦承並暗批美國說,「近幾年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有的國家’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
官方文件還強調稱,中國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衝擊,最終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
但是,諸多跡象表明,中國內需不振,消費低迷,民眾的家庭債務高企,難以有更多資金用於消費。
據《路透社》此前報導,擔任過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及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的賀鏗表示,全國近半數人月入區區一千元左右。社會保障水平很低,醫療、教育負擔沈重。疫情衝擊下,失業率上升,許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還有兩億多「農民工」離鄉背井流入到城市,買不起房子,居無定所。孩子、老人留守在農村,農村顯得很凋敞,日子難熬。工農差別、城鄉差別不是縮小了,而是在不斷擴大。居民收入相差懸殊,許多人心裏不平衡。
並且賀鏗也建議,推遲全面小康社會的收官。他認為,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中產階層為主體的社會,實際上,中產階層還沒有真正形成,按照統計局數字,就算最低標準是家庭收入3萬元以上,中國也只有3億人能達到,還有11億人達不到中產階層的收入標準。
中國總理李克強5月28日在記者會上說:「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為要。」
「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這句話引發輿論熱議。
據官媒《新京報》5月29日報導,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實解釋稱,「總理所說的是全國的情況,中國有一半左右人,其收入水平低於全國平均收入水平。」
「傳遞出一個信號,就是有相當規模的老百姓當前遇到了就業收入問題,政府要想辦法、並且有辦法穩定經濟,解決老百姓的問題,」李實說。
中國經濟的五年規劃
「五年規劃」(原稱「五年計畫」),是中共政府主要對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比例關係等做出規劃。自1953年開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畫」以來,中共政府已發布十三個「五年規劃(計畫)」。
第一個五年計畫於1953年至1957年執行,簡稱「一五計畫」。1958年開始執行第二個五年計畫(二五計畫),依此類推。1958年至1962年的「大躍進」運動打破了計畫的週期。「三五計畫」原本應該於1963年開始,因為延遲,起始年變成1966年。2006年起,「五年計畫」更改名稱為「五年規劃」,官方英文譯名(five-year plan)則保留不變。這實際仍是計畫經濟(Planned economy)的一種形式。
責任編輯:辛荷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