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二代徐澤榮:百年前清末政治家預言正在兌現(視頻)

作者:梁路思、李懷橘 發表:2020-06-17 19: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紅二代徐澤榮
中共紅二代、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徐澤榮。(圖片來源:看中國採訪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0年6月17日訊】(看中國記者梁路思、李懷橘採訪報導)紅二代徐澤榮是一位學者,早年在復旦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後,在香港中文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其後赴英,1999年在牛津大學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2000年7月,徐澤榮被中共當局控以「洩露國家機密」罪,獲刑13年;經三次減刑後,2011年6,徐澤榮刑滿出獄。

徐澤榮父親是中共軍級幹部,文革期間被迫害致死;母親曾任廣州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在徐澤榮入獄後去世。徐澤榮對歷史、政治、軍事均有研究,著有《驚察五四百年造假》一書。他接受香港看中國採訪,詳細解釋其「中美合邦,華洋融血」的構想。

採訪內容整理如下:

中國轉型成民主國家

徐澤榮指若中美必有一戰,中國戰敗可能性極大,在後共產黨時期,中國轉型成為民主憲政國家,必然要藉助美國的力量,因此「中美合邦,華洋融血」這個理論值得大家思考。

鄭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3月28日)是清朝的改革派政治家,亦是滿洲建國的參與者之一,後出任滿洲國國務總理。他曾發表「三共論」的預言,即「大清亡於共和,共和亡於共產,共產亡於共管」。

三共論至今已經有百年歷史,甚少人關注。基於目前中國的局勢,徐澤榮認為是時候重提三共論。他表示,三共論有驚人的前瞻性和準確性。同時期的政治家無人提出此番言論,他認為鄭孝胥有敏銳的政治直覺。

徐澤榮指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已經開始被「國際共管」。第一次共管是廣東省被英法聯軍佔領的三年;第二次是八國聯軍佔領滿清政府逾一年的時間,當時西方國家把先進的管理文化和科技發明應用到中國,無形中促進了中國的發展。

他指「中美合邦」優於「共管」,早年康有為也提出過「合邦」的概念,孫中山則提出「美國託管」,即請美國託管中國五年,由地方至中央建立一套民主政府,但美國沒有答應。

不同於「共管」或「託管」,「中美合邦」之下,中美各有自己的民選政府,但內政上是相通的,比如制定類似的經濟規劃和外交政策等。

邦聯、民族融合有歷史淵源

他補充,「邦聯」這種形式是比較鬆散的國與國的結合。「邦聯」在歷史上經常發生,比如以前部落之間通過友好交往、交換情報等組成邦聯,而中國北方民族、南方民族和中原之間的融合貫穿整個中國歷史,「漢化」、「夷化」屢見不鮮。

徐澤榮表示,在歷史上,民族的融合、政治組織的合併是人類社會的常態,如漢人被滿清女真人統治200餘年。他又以鮮卑族魏孝文帝為例,孝文帝母親馮太后是漢人,主張漢化。馮太后去世後,孝文帝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從整頓吏治,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到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習俗,規定鮮卑人講漢語、寫漢字、穿漢服、改漢姓,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這一系列改革史稱「孝文帝改革」。

美國派軍幫助建立民主政府

如何具體實行「中美合邦」?他建議美國派30、40個師包括海、陸、空部隊來中國,進駐各大行政區,幫助中國建立民主政府。之所以不能由中國軍隊代勞,他坦言到時或出現徐才厚、房峰輝或地方軍閥,各派系割據一方、各執一詞,令到改革路途十分坎坷。

徐澤榮認為在200年間,中國人在創作發明方面落後於西方國家,在工藝技術上也不及日本。因此中美合邦對於挽救中華民族不至於亡族、亡國就十分重要。他建議大家對此可以深入思考。他亦表示,合邦表示兩國是平等的,不存在尊卑之分。美國對中國有深厚的情誼,而美國從未想過把中國淪為殖民地。中國有錦繡山河,也是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從國家人口、地域範圍、經濟條件,以致歷史淵源等各方面來說,完全可以成為美國的合邦。

他亦談到國安法,指中共當局倒行逆施,「港版國安法」違法《中英聯合聲明》,當年香港回歸的條件是基於《聯合聲明》,雖然英國未必會對中國動武,但可以在臺灣駐軍,伺機回應,尤其目前美國參與事件,對中共更加不利。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