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於防範 清末江南霍亂延續五年(圖)

發表:2020-02-13 1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病人的帶領下,伍連德到居民集居區查訪鼠疫患者。
在病人的帶領下,伍連德到居民集居區查訪鼠疫患者。(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蔓延,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個人衛生外,其實居家環境衛生以及對道德淪喪的反思也相當重要。歷史上的傳染病氾濫,讓世人因此聯想到維護公共環境衛生的重要性,那就是霍亂(Cholera)。

霍亂」這個單詞中國古代醫學就有,而非來自翻譯。《皇帝內經》寫道:「亂於腸胃,則為霍亂。」漢代醫書《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對霍亂則有詳細的描述:「嘔吐而利,名曰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說明在漢代霍亂已是個常見的疾病。不過古代的「霍亂」是指單純的上吐下瀉的急性腸胃炎症狀,與19世紀因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而引發全球流行的霍亂,是完全不同的疾病。

在19世紀前,霍亂弧菌所導致的霍亂僅發生於印度次大陸與周邊地區,過去在全球引發7次大流行,並隨著每一次的大爆發而傳播到新的地區,累積下來已造成數百萬人喪生,成為許多國家的流行病。面對與拉肚子極為相似,卻會導致死亡的霍亂,人們對其傳播方式摸不著頭緒,且難以解釋為何同村的幾個住戶沒有得到霍亂。直到19世紀中葉,人們才弄清楚霍亂是怎麼回事。

1849年,英國醫師斯諾(John Snow,1813-1858年),透過實驗與統計學的方式找到霍亂的傳染途徑,並著書《霍亂傳遞方式研究》(On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of Cholera)。他指出,霍亂是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與水傳播,讓人們意識到維持環境衛生與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霍亂的最好方式。儘管今日霍亂依然存在,但在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y)來說是個相當罕見的疾病,現在霍亂主要流行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

依中國近代著名醫學家伍連德(1879-1960年)研究,霍亂大約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傳入中國江南地區。為與古代霍亂區隔,近代中國相關文獻多將霍亂稱作「吊腳痧」、「麻腳瘟」或是「時行霍亂」。清代吳江震澤(今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醫家費善慶所著的《垂虹識小錄》,為記載蘇州吳江地區的地方志。該書卷七載:「道光辛巳(1821年)六七月間,江浙大疫,初起足麻不能伸,名為腳麻痧,又名吊腳痧,患此者或吐或瀉,驟如霍亂,甚至頃刻殞命者,日數人」,這場霍亂大流行前後延續五年,是清代江南地區持續時間較長、影響最為廣泛的傳染病。

儘管清廷對此採取一系列的救治防疫措施,但當時的救治方法、藥方都對霍亂不管用,因此直到20世紀初葉,霍亂依然是中國相當嚴重的傳染病,光緒二十八年(1902)6、7月間,杭州霍亂流行,據當時報導稱死者有1萬人。這是因為清代以來,江南地區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人口逐漸稠密,在城市開發、排水與自來水系統不足的情況下,河川污染的情形越發嚴重,民眾只好自行鑿井取水。但水井深度不足,井水也容易受到污染。由於人們依然維持仰賴直接飲用河水井水的習慣,便成為霍亂流行的基礎。

儘管民國時期開始逐步建立城市自來水系統,提供民眾乾淨的水源。儘管地方政府與仕紳開始強調倡導飲水與環境衛生,更在特定時令會特別打掃衛生,可是地方政府卻沒有意識到要從受到污染的河川水源去改善,即使面對霍亂疫情爆發,主要都以治療、隔離患者為主,治標不治本。且地方上各自為政,各地採取的防治措施也不一致,導致無法有效防止霍亂的擴散與蔓延。由此可見當時對疾病的應對,關注的重點總是停留在「避」和「治」,而非「預防」,缺乏積極主動的行為。無論是霍亂還是此次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找出源頭並從根本上杜絕,才是防疫的良方。



責任編輯:徐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