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激化陸港矛盾 港漂深感白色恐怖(圖)


香港「反送中」運動延燒2個多月,「港漂」Kris表示,陸港矛盾下,多數港漂對於運動冷感、反感;而且舉報潮的「白色恐怖」也讓港漂噤聲。
香港「反送中」運動延燒2個多月,「港漂」Kris表示,陸港矛盾下,多數港漂對於運動冷感、反感;而且舉報潮的「白色恐怖」也讓港漂噤聲。(圖片來源 :李天正/看中國攝影圖)

【看中國2019年8月25日訊】香港「反送中」運動延燒2個多月,身處香港的大陸人是如何看待這場風暴?「港漂」Kris表示,陸港矛盾下,多數港漂對於運動冷感、反感;而且舉報潮的「白色恐怖」也讓港漂噤聲。

港漂被北京操縱而誤解反送中

據《CNA》報導,「港漂」泛指從大陸赴港留學、就業的群體。從2003年起,香港政府透過「優秀人才入境計畫」、「輸入內地人才計畫」和「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等政策,吸引大陸人才來港。據統計,在2015年每100名香港居民中,就有1人是「港漂」。

Kris形容自己是「支持香港爭取民主的中國人」,同時也希望中國能逐漸走向民主。所以,她都密切關注反送中運動走向。

7月之後,示威者逐步升級行動,大陸官媒經過大半個月噤聲後,便開始批評、汙衊示威者是「暴徒」。Kris發現,港漂的態度開始有了轉變,許多人紛紛情感歸隊。

Kris說,自己的工作經驗,使她有機會逐漸融入香港社會。她發現,陸港之間一系列政治、社福和民生的衝突,才是構成兩地矛盾的成因;在她知道這些成見與偏見並非針對自己之後,才逐漸釋懷。

但Kris也指出,並非每個港漂都能有這樣的境遇去融入香港。因為許多人即使身處香港,仍選擇和同胞交往,對在地社會保持距離,抱有戒心。此時,在大陸官方號召下,任何爭取自由民主的行動,都容易被港漂們誤解為「港獨」。

讓人害怕的是「舉報潮」——白色恐怖

真正讓Kris害怕的,是接下來的「舉報潮」。在7月下旬,有人在微信上傳了參加遊行的照片,隨即被人舉報了。

Kris之後花了幾天時間,反覆整理自己的好友名單,並把不信任的聯絡人都給刪除;同時,也將朋友圈中所有和運動有關的文字和圖片全刪掉。

「來到香港4年,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白色恐怖。」Kris說,「我不怕溝通,也不怕爭吵,但我真的怕白色恐怖,擔心自己會因言獲罪。」為了自己和仍在大陸的家人,她決定不在微信上表態。

Kris表示,自己來自「看人民日報」的家庭,家人都在體制內工作。但是她形容自己的父親是「開明的建制派」,能和她理性討論大陸的社會議題。

來香港以後,Kris趁一次放假回家,嘗試對父親解釋當時新成立的「香港眾志」並不是「港獨」。但是父親卻完全無法接受,談話不歡而散。從此,她知道香港政治仍是家中的禁區。

Kris還說,自己並未向家人透露工作的細節,幾個採訪激烈抗爭的週末,她都是跟家人稱自己「在家裡休息」;而身邊支持運動的港漂們,也多半這麼做。

Kris表示:「我們一方面不可能放棄工作,放棄香港;另一方面也不想影響家人,讓他們擔心,因此,只能選擇和家人保持一個疏離的狀態。」

自己已經是個「精神上的香港人」

這幾個月下來,Kris也感覺身分認同遇上困境。以往,她認為自己是一個「支持香港爭取民主的中國人」,但經過之前的舉報潮之後,她開始對「中國人」的認同有所遲疑。

「我原本以為只是有堵牆在那兒,大家有話沒法說。」Kris說,但在「獵巫式」的舉報潮中,她卻感覺到來自同胞的惡意,讓她相當沮喪。

Kris說,在香港生活的這些年,對自己的精神價值影響相當深:她很羨慕香港人對在地社會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也欽佩港人願為他人爭取權益,並作出犧牲的態度。她笑稱,自己已經是個「精神上的香港人」。

但同時,她也明白自己身為「中國人」的身分無法改變,而且自己在陸港兩地生活的經驗,更能讓她理解兩方矛盾的內涵。作為一個港漂,她仍希望能搭起兩個社會之溝通橋梁,理性討論;然而,複雜的現實已使她感到身心俱疲。

在資訊落差與民族主義的催化下,陸港兩地對「反送中」的態度大相徑庭,而像Kris如此希望促成雙邊溝通的港漂,注定成為兩方矛盾下的「磨心」。亂世之中,該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分認同,這是港漂群體懸而未決的難題。



責任編輯:許天樂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