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學以讀書為本。(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pxhere)
袁枚曾說:「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是不一樣的。而會讀書的人和不會讀書的人也是不一樣的。
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中將讀書分為了三個境界。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
一本書,就像一輪月亮。站在窗戶的後面,只能從縫隙裡見到月亮的一部分。年少時讀書也是如此,因為自身閱歷有限,讀書並不能一探全貌,如同管中窺豹。
厚厚的一本書讀完,也只是一知半解。
蘇東坡年輕時讀了一些書,同輩的人無人能及。他有些自得地在家門口貼了一幅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一位年過70的老者上門拜訪。他隨手遞出一本書,蘇東坡卻一字不識。蘇東坡窘迫得滿臉通紅,趕忙將門口的對聯改成了「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學海無涯,年輕時卻容易驕傲自滿,鬧出紙上談兵的笑話。年少時讀書的最好方法,是意識到世界的廣大,克制住自得意滿,然後帶著好奇去窺見書中的世界。
雖然一時無法深刻理解,但你讀過的書會沉澱在血肉中,成為一個人的底氣。
北宋大詩人歐陽修有一句名言: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書讀得多了,自然就能走得更遠、站得更高。學如弓弩,才如箭簇,識以領之,方能中鵠。
年少時的讀書,雖然如同隙中窺月,並不能享受完整的月亮。但是讀書是一生的修行,只有從小根基紮實,才能撐開縫隙,見識到廣闊的世界。
范仲淹在南郡求學苦讀五年,每日靠稀粥餬口,沒有脫衣服睡過一個安穩覺。蘇東坡讀經典總是邊抄邊背,直到爛熟於心,無一字差失。漢代大儒董仲舒一生埋頭苦讀,三載不窺園,十年磨一劍。
讀書的第一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莫自負,扎根基。如此才能開闊眼界,才會對世界充滿敬畏。
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
人到中年,走出房門,站在庭中;抬頭仰望,明月當空,一覽無遺。月亮雖然遙遠,卻讓人無比嚮往。
走出了房門後,外面的世界增長了我們的閱歷,對書本的理解才能愈發深刻。元朝畫家王冕少時總是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苦讀科舉文章,然而參加科舉,卻屢試不第。
在最後一次落榜後,他終於大徹大悟,明白關在屋子裡是做不出學問的。他回到家裡,一把火燒光了自己所有的舉業文章。然後穿著木屐蓑衣,騎著黃牛,誦讀《漢書》,一路高歌而去。
他走過大漠孤煙,遇見山川湖海。笑過王侯將相,嘗過悲歡離合。書本在邊走邊讀中,變得越發厚重。
黃河決堤時,黎民四散,《蒿裡行》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突然從心底浮現。在「人四等分」的元大都,六月飛雪的竇娥冤彷彿就在眼前。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總是走著走著,突然就讀懂了某個句子。
當你放下對過往的執念的時候,你突然就懂了「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當你在他鄉漂泊,你忽然就明白了「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山川是不卷收的文章,日月為你掌燈伴讀。
讀書就是帶著自己的閱歷,去欣賞別人的文字。夏蟲不可語於冰,你有多少深淺,就能在書裡碰撞出多少火花。讀書的第二個階段,是經世致用,是邊走邊讀,將知識刻入生活裡,讓生活散發出書香。
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
人生行至暮年,一切都變得通透。能夠以釋懷的心態把玩書本,以我觀書,以書觀我,方能得書中三味。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自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人至黃昏,已經少了爭名逐利的心,大多帶著一些玩味的心態。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這份通透往往只有遍歷一生,才能在最後拾得。
馬未都曾經說過:「人活著有三重追求,第一重是趨利,第二重是趨名,第三重是趨靜。」當你真正愛上了讀書,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便達到了讀書的最高境界。
文天祥在遺言中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我們讀的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人生匆匆,我們的人生書已經通透。我們在書裡欣賞了大千世界,萬般人生,才能選出我們最喜歡的那種。而不讀書的人,只能活出無法選擇的一種。讀書讀到最後,都讀懂了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愛上書的人,往往都能欣賞上自己。
責任編輯:雲天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