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欲無求是幸福的捷徑。(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每個人都想追求幸福,希望天天幸福,如果你願意投入越多,你收穫的幸福也會越多。因為那是你努力為自己的信仰奮鬥的成果。
上述想法或許得到大多數人認同,但過度的追求,反而會讓人感到壓力,產生疏離感,甚至有挫折。也許幸福比較像受驚的小鳥,越想抓在手裡,就會飛越遠。像生日、聖誕節、情人節等特殊節日,有人心中會感到失落,可能也是這個原因。
追求幸福 是救贖或阻礙
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摩斯(Iris Mauss),是最早有系統研究幸福理論的心理學家之一。她在過去受到許多勵志書的啟發,而這些書幾乎都把幸福列為人生的必備條件,當成一個指標。
而如果高估人們所以為的幸福,那麼大家可能會把幸福的標準不斷調高,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標準並不容易達到,自然也容易產生失落感,與書中提到的幸福天差地遠。
為此,摩斯與塔米婭(Maya Tamir),薩韋諾(Nicole Savino)和安德森(Craig Anderson)通力合作,想藉由一連串的研究,證實自己想法。研究結果顯示,越在意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的人,他們對自己的滿意度就越低。而身處壓力情況下的人們,他們對幸福的嚮往反而能讓情況有所好轉,因為所經歷的痛苦會壓制那種自然產生的幸福感。
接下來摩斯還設計了另一個實驗,他們讓一半的實驗者閱讀一篇假報導,內容是關於幸福的重要;而另一半則是閱讀關於「良好判斷力」如何有益自己的文章。這兩篇文章都不會引導實驗者的任何情緒。然後他們讓所有實驗者觀賞一部關於奧運奪金的溫情電影。
實驗結果也頗為有趣,更渴望幸福的參與者,看完電影後的心情起伏較小;但對那些閱讀充滿「正面、希望」內容的實驗者而言,由於他們對幸福的要求變高了,所以看完電影後反而會感到失望,並沒有從中得到鼓舞。
仔細回想,或許我們常常置身這樣的情境,例如在盛大的婚禮、最期待的旅行中,越是想享受每分每秒的快樂,卻反而一無所獲。相反的,有時只是外出散心,卻可以擁有美好的體驗。
看來過度期待的幸福,容易讓人感到孤獨、疏離,因為人們會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疏於欣賞周遭的人。尤其若有人在當時干擾了他們的幸福感時,這些人會用更負面的心情去評價對方。
不但如此,美國羅格斯大學的金(Aekyoung Kim)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馬格里奧(Sam Maglio)發現了另一種負面的可能性:當人們有意識追求幸福時,更容易感到時間的流逝:
他們的實驗結果,顯示由於幸福十分主觀,所以內涵也不斷在產生變化,人們甚至難以感受自己是否已達到幸福的極致。即使某個時刻讓人感到滿足,人們也希望這種幸福感可以持續下去,造成的結果反而是負擔開始增加。
現今極為普遍的社交媒體,這種現象就非常明顯。當我們嚮往其他人的幸福生活時,自己的失落感相對就會提高。若不拿那些人來與自己衡量的話,相信我們的人生會快樂許多。
看來越能接受人生起伏與負面情緒,心胸越寬廣,越能包容別人的人,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反而會更加滿足,幸福自然也隨之到來,毋需刻意追求。
責任編輯:察方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