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害怕失敗的小孩背後,都存在不允許他們失敗的父母。(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有個小孩被父母送到洛杉磯來上高中,寄宿於一個美國家庭。按理在美國高中生一般都已經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他們自己坐車上下學,自己做飯照顧自己獨立生活,利用假期打工為自己賺伙食費。
而這對父母卻每天都在抱怨寄宿家庭不好好照顧小孩,害得小孩每天只能吃漢堡,因此他們只能一直為孩子換寄宿家庭,兒子卻仍然在抱怨這些家庭都對他不好,讓他感覺很壓抑。於是朋友只好為了兒子的吃喝拉撒問題,頻繁地從中國飛到洛杉磯,心力交瘁。
而另一對父母的小孩同樣在洛杉磯上高中,因為父母對小孩報考常春藤名校寄予了太多希望,但他最後卻沒有收到任何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結果精神立馬崩潰,得了精神分裂症,父母只好接他回中國治療。
據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課題組一項研究顯示,在中國,有32.5%的孩子害怕困難,34.2%的孩子膽小屈從,20.4%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19.5%的孩子認為自己禁不起挫折。而這些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允許他們失敗的父母。
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沒有抗壓力,而是這些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父母越不允許孩子失敗,孩子就越是害怕失敗。而越害怕失敗,心理承受力自然就越差,自然容易引發更嚴重的問題。
這些父母總是隨時傳遞給小孩各種訊息,「失敗很可恥。」「要成功,不要失敗。」久了,孩子就會變成完美主義者,長期對自己施加各種壓力,充滿焦慮,然後有一天就像顆不斷充氣的氣球一樣炸開來。
憂鬱症還能治療,但生命一旦失去就無法挽回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若從小就被要求不能失敗,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之前曾發布一份《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裡面的調查數據讓人感到心寒—每5個中學生裡,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我們總是自詡世界大國,但家長和學校可曾認真考慮過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什麼只要遭受一點打擊,就會無法接受呢?
外國學校的教育
對於這些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歐美發達的國家也會在學校設有心理諮詢中心或者專門的心理諮詢老師。
像美國學校就有一套完整的情商教育體系。其中有個課程,是專門教授孩子如何處理負面情緒(Manage disappointment)。常被大家取笑的「玻璃心」其實不是缺點,而是在成長過程中,性格培養的一部分。美國的小學把這堂課融入到課程中,幫助孩子從「玻璃心」轉化成「金剛心」。
在這過程中,老師會幫助小孩認識自己的情緒,而失望常常是各種負面情緒的起源,發展也是循序漸進的,由充滿期待=>失望=>悲傷=>挫折=>生氣=>憤怒。若我們能在一開始就馬上處理,那麼小孩的情緒通常也會得到很好的控制。
大約十年前,史丹佛和哈佛的教授們曾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許多學生在學業上表現十分完美,卻無法應付生活中最簡單的困境。一個已經成年的孩子,卻不知道如何面對失敗,聽起來是件不可思議的事,但更誇張的是,這些孩子卻是我們教育出來的。
沒有人想失敗。但我們的教育卻讓孩子深信,要盡力避免失敗,很少有人會將失敗當成是一種體驗。
我們習慣了成功者的高談闊論,卻鮮少聽到失敗被公開地談論。我們不會忘記為成功者鼓掌,卻不一定記得給失敗者以撫慰。就像我們從不知道,究竟該如何教會孩子與自己的平凡和平共處。
而品學兼優的學生,由於是眾人眼中的模範生,成績也向來完美,因此失敗對他們而言,更是十分陌生的體驗。所以一旦發生失敗,帶來的後果也可能更為嚴重。對他們來說,人生的意義或許就代表著富裕、證書和名聲。
正因期望越大,失望也會越大,這些學生很容易因為恐懼失敗,而選擇逃避一切風險。
敞開胸懷,接受人生的一切,承認自己的平凡,誠實面對挫折和痛苦或許艱難,但若害怕活在失敗的陰影下,因此讓自己裹足不前,這樣的人生或許不會有太大的失敗,但也難以得到更大的成功。
大多中國的父母,由於對於孩子的控制慾望和保護欲太強,導致孩子沒有一點經歷挫折的能力。但失敗這件事,與孩子最終是否成功全無關係。無論將來孩子身處哪個位置,遲早都會遇到各種不如意,與失敗相遇,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有壓力才有動力。父母希望孩子表現好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鼓勵成功和允許失敗並不矛盾。
唯有自己親自體會到失敗的深刻烙印,我們才不會隨意嘲弄失敗者,在別人幸災樂禍時,自己也才能釋懷不放在心上;同時更會進一步學會傾聽,能對別人抱持同理心。
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中獲益,體會到每個失敗背後所傳遞的珍貴訊息。
責任編輯:帝佐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