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困境:中國會再次開動印鈔機嗎?(圖)

作者:孫驍驥 發表:2018-01-28 09: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麥肯錫的一項報告,2022年前,中國整體債務規模將達到355萬億。
麥肯錫認為2022年前,中國整體債務規模將達到355萬億。(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月28日訊】近段時間,中國的債務問題受到了很多討論。中國的企業債、政府債、居民負債在過去的幾年當中都呈現了很高的漲幅。根據麥肯錫的一項報告,2022年前,中國整體債務規模將達到355萬億。

但經濟逐漸陷於低增長的中國,償債能力卻愈加受到質疑。債務問題,已經成為了國際投資者非常擔心的隱患。這對於急需外資來「救急」的中國經濟而言,顯然是雪上加霜。

因此,在達沃斯論壇上,我們看到中國明確表示將計畫在三年內控制債務規模。這似乎是在主動向國際傳達一個穩定的訊號。「我們對打贏這場戰役充滿信心,思路也非常明確」。中國的經濟代表這樣說道。

如今,債務壓頂的中國承諾幾年內解決債務問題,會不會也走上美國的老路,依靠貨幣貶值,以稀釋貨幣的方法稀釋掉過去欠的債務。或者說,中國有其他的辦法解決債務困局。最關鍵的問題是,在「忙著還債」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錢袋子到底還安不安全?

一、過去十年「撒幣」成性,如今補救壓力山大

通常來說,一個國家的債越多,藉助通貨膨脹來減輕債務負擔的吸引力就越大。瞭解貨幣史的人都知道,貨幣的歷史其實就是財富再分配過程。通過增發貨幣,國家不僅可以藉這種方式來擺脫部分債務,而且還能使自己的財政更加充實。

貨幣發行過量,受益的是政府、與政府接近的國企、某些富人。不論在什麼國家,由央行增發的貨幣首先會流入政府部門,以及接近政府與權力的企業。當資產價格全面被抬高後,錢才會流進老百姓腰包。

眾所周知的例子就是美國。美國在全球「大撒幣」,使得美元成為全球流通和儲蓄最多的一種國際貨幣。與此同時,過去幾十年,美國逐漸從一個製造型國家變成消費與金融主導的國家,大量借貸購買商品、借貸消費的流行,使得美國欠債額度巨大。這樣一來,美國政府有很強的動機來通過其聯儲系統令美元貶值,以自動稀釋掉債務。

這條路會是中國要走的路嗎?至少在目前看來,可能性並不大。主要的原因在於兩國的國情不同,債務發生的背景不同,因此處理的辦法也不可能一樣。

在債務問題發生以前,中美兩國都經歷了「大撒幣」的過程,但是當年的美國「大撒幣」是面向國際,讓美元在全球範圍內流通。據統計,美國的債務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經歷了七十八次上調,債務上限達到20萬億美元,在今年的3、4月債務又將上調。

與此同時,美聯儲開動印鈔機,猛印美元,這些美元長期流向美國以外的地方。聯儲的數據顯示,美元M2在2017年底達到13.8萬億,對比之下,在十年前次債危機發生的時候,美元M2總量只有7萬多億。總貨幣量在十年之間,接近翻倍。

但是,中國近十年的「大撒幣」並沒有撒向國際,而是幾乎全部撒向中國,人民幣也並不是一種完全市場化的貨幣。我們參考人民銀行公布的M2增量,會驚人的發現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印鈔機,大把人民幣撒向中國。

統計顯示,去年12月中國M2總量為167萬億人民幣,但在2008年的時候,M2只有40萬億左右。與此同時,從2008年至2016年,中國三大主體的債務槓桿從125%持續上升到了超過200%,企業債務增加幅度最大。

中國在這期間貨幣增加的比例,就要比同時期的美國要高得多。由於這些錢在十年間大量流向中國不動產市場,因此沒有造成高速的通貨膨脹,但卻直接造成了現在大城市的高房價。物價上升遠比房地產緩慢,反而稀釋了人們對於通脹的感覺。

可見,中國的債務問題不像美國,美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訴諸於國際市場。中國的債務大部分都是內部消化,出現問題也是內部解決。這就使得中國不可能是像美國那樣僅僅依靠貨幣貶值來稀釋債務。

由於之前這些年挖的坑實在太大,現在的貨幣政策根本就不敢繼續「大放水」,即使明知道放水能稀釋債務。中國的M2月增量百分比,已經從去年5月年開始下降到了個位數。此前,中國在長達近十年的時間裏,M2增量百分比高達十幾甚至接近三十。

形象點說,由於長期服用壯陽藥加上不節制,身體已被掏空,現在的治療方法一定是建立在「停藥」+「節欲」的基礎上,再加上其他的改善身體的療法。

開動印鈔機這種做法有點過時了,既不合時宜又副作用明顯,不應該是中國將要採取的主要套路。那麼,我們最有可能採取什麼套路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二、危機與問題不會消失,它只會被不斷轉移

前段時間召開的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意迴避談到債務,其實這等於宣告中國不打算太過於緊縮的控制信貸規模與貨幣供應。在金融領域「勒脖子」在某種程度上是威懾性和象徵性的舉動,如果完全枯竭流動性,那麼如今的中國銀行和企業很快就要窒息而死。

實際上,我們也看到,中國央行一直在通過各種中短期借貸工具向市場釋放流動性。

中國的央行在這些年搞出了一系列定向的借貸便利工具(MLF、SLO、SLF等等各種「麻辣粉」和「酸辣粉」),來為市場提供中短期的流動性並調節利率。這一方面加大調整利率的干預力度,另一方面就是考慮到在貨幣與信貸緊縮的時期,銀行等金融機構有可能出現流動性不足的窘境。實際上,這等於是在信貸供給面搞了一個「供給側改革」。比起過去狂發M2的老辦法,無疑要「文明」很多。

以上的一系列做法就等於是在向經濟體持續輸「營養液」,不至於讓企業和銀行一下子肚子就被餓扁。在今年1月,中國央行的單周貨幣淨投放又創一年新高,超過8,000億元。不過,央行在維持一定的流動性並且調節利率的同時,最終還是必須要想辦法,把中國經濟嚴重虧空的身體給補起來。

這些「補身體」的療法可能會是什麼樣的?我們不妨來聽一下專家的說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向外界透露了一個訊息,如果借貸更多地來自家庭部門的話,中國更有可能會允許債務增長。

最近的實際情況也正是這樣:抵押貸款和其它類型消費貸款在不斷增加,從而促進了家庭借貸和開支的增長。官方也曾明確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消費支出,以使得中國的經濟增長更加平衡。

可以說,中國的監管部門和企業並不像國際機構那樣擔憂債務。國外機構擔憂中國債務,主要是針對投資角度而言,畢竟去年中企海外發債超過1,800億美元,難免引起機構擔憂。

但中國則是另一番景象。某上市企業高管那句著名的話,頗能看出他們目前對於負債的態度:債務就像虱子,身上虱子多了,自然也就不覺得痒。為何「不怕痒」,原因在於「皮厚」。

這個時代,債務欠越多的越是老大,當然前提是你要有後臺,自然會有人和機構來幫忙善後。中國企業序列當中的「親兒子」恰恰是債務最重、償債能力最弱的一群。國家對此絕不會不管。

隨著中國統計數據造假的事件發酵,人們也越發意識到中國經濟增長下行、乃至停滯的現實性。這說明,企業還債能力相應也會呈下降趨勢,其繼續舉借債務能力的下降,加上現在利息支付的壓力,可能會使得各種掩人耳目的資金空轉行為增加,增加銀行業經營風險,同時企業再投資意願下降,也會使得經營景氣度下降,讓經濟進一步承壓。

因此,無論是開動印鈔機稀釋債務,還是直接償債,都變得越發不現實。解決債務的問題,具體還得依靠用新債償舊債的辦法,並依靠市場力量轉移債務。

在新債償舊債方面,企業直接發債的空間依然沒有擴大,尤其是關於被嚴重管控的地產開發項目和產能過剩項目,發債幾乎停擺。據統計,去年企業債券市場幾乎同比少發行了2.55萬億,全年發行不到5,000億。

不過,相比於備受關注的企業債,政府債務和居民債務比率相對沒那麼高,有必要時可以用它們來填補企業債的窟窿。因此,以往直接用新債償舊債的方法可能會被「挖東牆補西牆」的方法取代。

這可能造成兩個趨勢:居民債務進一步加槓桿可預見。另外,專項金融債的發行上,國家或許會有更大的力度。實際上,後者也可以理解為當年基礎建設投資在今天的升級版。

企業債的窟窿靠換了個形式的政府債和居民債來填,大量的債務作為一種資產被包裝過後賣向投資市場。此情形不禁令人想起次債危機前夕的美利堅。其實,一切都是換湯不換藥。不用想太多,記住這句真理就行:危機與問題不會消失,它只會被以各種方式不斷轉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何雲 来源: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