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組織樣品與宇宙結構間存在著驚人的相似。(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大家都熟知坐井觀天的故事,當一個生命習慣於周圍的環境之後,就容易固守自己的觀念。這時就需要我們突破自身的侷限,開闊思路後才能對大千世界有一個真正的認識。本文所提到的天文醫學就是這樣一個情況。
美國《科學》雜誌刊登了一篇不同尋常的文章,題為「天文學離我們有多遠」(Is There an Astronomer in the House?)。文章中說,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遇到了一個難題,因為他們收集的天文數據(其中包括很多新星生成的過程)太多,在電腦的二維(即平面)圖像系統上沒法分析,所以想找辦法構造三維(即立體)模型,但天文學中還沒有這樣的工具。
問題的解決有些出乎意料,麻省的一個醫療工作者聽說了這個難題,建議嘗試一下他所在部門研製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等數據的醫學電腦軟體。結果很令人滿意。目前,他們之間的合作還在繼續,被稱為天文醫學(Astronomical Medicine)。
無獨有偶,英國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的專家發現,他們的軟體可以應用於病理學上的細胞組織切片的染色分析。為了研究癌症等難題,醫學人員準備了成千上萬的細胞組織切片染色,但是它們明暗不一、形狀各異、大小不同,再加上各種背景染色的干擾,這麼多數據分析起來很令人發愁。幸運的是,劍橋大學天文學家用於研究星系與星雲的軟體在分析各式各樣天體結構、去除背景干擾方面已經很成熟。所以,這些軟體在用於細胞組織切片的染色分析時得心應手,幾乎不用做任何變動就可以使用。
《科學》雜誌的這篇文章中提到,這些「合作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細胞組織樣品與宇宙結構間存在著驚人的相似。」這,意味著什麼呢?
中醫中講,人體是個小宇宙;道家中也有這樣的說法。然而,過去這只是一種概念性的理解,很少人具體去探討。佛家中講,一粒沙裡有三千大千世界。就比較形象,許多人則變得不容易接受。其實,如果人體真是一個小宇宙的話,一粒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也就不足為奇。試想,如果就像這篇《科學》雜誌文章中講的那樣,人體內各種細胞、組織的結構與星雲、星際的分布不謀而合時,這一切理解都是順理成章的。
大自然的造化奧妙無窮,人類現有的很多認識還是很膚淺的。靜下心來思考一下,不讓自己舊有的觀念阻擋著,就能突破先前的認識。過去人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在圍繞著地球轉。如果人體真是個小宇宙的話,那意味著什麼呢?
責任編輯:姚馥鎂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