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蔣委員長發表抗日講話,身後站立者為副參謀總長白崇禧。
1928年6月,蔣介石統帥國軍四大集團軍收復北京、天津,國民政府宣告北伐勝利成功。東北奉軍大部退回東三省,張學良留下湯玉麟部在熱河省(今河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交界地帶)觀望;而北洋直魯軍總司令張宗昌、副總司令褚玉璞仍在日本的支持下,率7萬餘人盤踞在天津以東的唐山、開平、豐潤地區負隅頑抗。
直魯軍所到之地,衣食住行皆自民間掠搶強奪。閻錫山和白崇禧見津東人民飽受直魯軍侵害,不堪其苦,又妨礙中國統一,遂於6月下旬商量,兩人都決意要早日肅清關內這股禍害。
蔣介石下令肅清關內 委任白崇禧為總指揮
7月3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蔣介石)對日本記者發表談話,聲明國民政府要和平解決東三省問題。為爭取東北早日易幟,蔣介石對張學良派來的談判代表明確表示,「只要東北易幟和服從三民主義,其他條件均可商量」,並希望「目下立即改幟」。
7月上旬,蔣介石在北平湯山召開四大集團軍總司令、總指揮和部分中央委員參加的重要會議,會議決定(一)由四大集團軍各出兵若干,編組成聯合軍,先肅清關內張宗昌、褚玉璞直魯軍;同時派兵向熱河壓迫奉軍湯玉麟部,以促使東北張學良奉軍就範;(二)對東三省問題,主要以政治和平方式解決。
由於清朝政府1901年戰敗後跟外國列強簽訂的《辛丑條約》等歷史遺留問題,在北洋政府(1913年-1928年)統治時期,美、英、法、意、日等外國軍隊紛駐於北京、天津、秦皇島地區。在此區域作戰,稍有疏忽或處理不當,極易引發誤會和外交糾紛,須穩妥幹練之人方可勝任肅清關內之重任。
7月10日,蔣總司令委任白崇禧為總指揮,代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權,統一指揮四大集團軍之聯合軍作戰,負責肅清關內敵軍。
1926-1927年北伐期間,國軍總司令蔣介石(左)和代參謀總長白崇禧。(公有領域圖片)
聯合軍作戰序列為:聯合軍總指揮白崇禧,下轄左右兩路軍和總預備隊(一)左路軍總指揮方振武,下轄第一集團軍方振武第四軍團;第三集團軍徐源泉第五軍團;(二)右路軍總指揮白崇禧,下轄第二集團軍韓復榘第三方面軍,鄭大章騎兵第一軍;第三集團軍徐永昌第二軍團;白崇禧第四集團軍前敵各軍;(三)總預備隊總指揮陳調元,下轄第一集團軍陳調元第二軍團、賀耀祖第三軍團;第二集團軍劉鎮華第八方面軍;第三集團軍豐玉璽第六軍(《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4年)。
蔣總司令命聯合軍在7月29日前將部隊集中完畢,並頒布作戰任務和方略:「國民革命軍以肅清榆關(山海關)以內及熱河境內敵人之目的,分兩方面,取外線作戰,預期在灤河左岸及承德、灤平地區,將敵擊破而殲滅之。」
張學良同意熱河易幟 白崇禧說明收編原則
7月19日,東北奉軍新首領張學良向蔣總司令表示願意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和三民主義,並授意熱河省湯玉麟部先行易幟,改掛青天白日旗,以試探日本方面的反映。因此,原定向熱河進軍的方振武左路軍停止行動,關內北洋敵軍僅剩下張宗昌、褚玉璞直魯軍。
7月28日,張學良給白崇禧發來緊急電報,請求北伐國軍暫停進兵灤河、熱河,給他寬限三星期時間,以便跟張宗昌、褚玉璞談判,勸其自動解除兵柄,所部由奉軍接收改編;倘若其抗拒改編,再請白崇禧協力解決。
白崇禧也並不願以武力迫敵屈服,張宗昌、褚玉璞若能夠自動解除兵柄,革心洗面自然最好,於是覆電張學良:「為了減輕人民痛苦,請在最短時間內及早解決張、褚直魯軍;至於進兵熱河,已電令京榆、京奉、熱河區三路部隊到達指定集中地點後,即停止前進。」(廣西省主席《黃旭初回憶錄》1950年代香港發表,2015年臺北獨立作家出版)
同日,白崇禧電報請示在南京籌備國民黨五中全會的蔣總司令同意後,先後派桂系第四集團軍總參議何千里、軍長葉琪(30年代任第四集團軍總參謀長)赴瀋陽跟張學良商討直魯軍問題。會商後,張學良表示願意跟革命軍合作,共同解決直魯軍。
白崇禧在北平會晤張宗昌的代表,坦率說明國民政府有關和平解決時局問題的方針和原則,強調指出直魯軍可以由張學良奉軍改編,但首領張宗昌、褚玉璞必須下臺,解除兵權。
張宗昌勾結日軍反撲 白崇禧命北平國軍進剿
1928年,北伐四大集團軍自北京聯合東征,灤河會戰徹底剿滅北洋叛軍示意圖。(看中國製作)
8月初,張學良派員攜款赴開平、唐山,開始跟張宗昌、褚玉璞談判收編直魯軍。然而,張、褚二人對張學良開出的收編條件極度不滿,又再度勾結日本。秦皇島日軍向直魯軍運送補充子彈槍械等各種軍需物資,還派日本軍人指導直魯軍積極備戰,並向寧河、豐臺、蘆臺增兵。
8月下旬,白崇禧覺察出張學良方面對直魯軍的收編扯皮太多,虛耗光陰;張宗昌、褚玉璞無悔改誠意,並且勾結日軍,有企圖反攻天津的跡象,於是果斷決定不再等待。
8月31日,白崇禧在北平召開聯合東征軍將領會議,研究進剿直魯軍的部署。他先命第四集團軍劉春榮獨立師自北平西苑沿京榆大道搜剿潰散敵兵,向豐潤進軍;令葉琪第12軍由京奉鐵路東進。
張學良見革命軍前鋒已經跟直魯軍交戰,急電白崇禧總指揮,請求再延長十天時間,暫緩進攻。白崇禧覆電張學良表示已經向革命軍下達前進命令,不能再予延期,「惟一再遷延,張、褚仍無悔禍之意,長此放任,誠恐養癰遺患……因大軍載途,未便中止」(《白崇禧將軍北伐史料》,黃嘉謨編,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大軍誓師天津東征 小諸葛請外軍中立
1928年,聯合東征軍總指揮白崇禧(前方右一騎馬者)在唐山檢閱北伐國軍。
位於秦皇島市的山海關在歷史上稱為「天下第一關」,又稱「榆關」。故修建於清朝末年,由北京經廊坊、天津、唐山至山海關的鐵路稱為「京榆鐵路」,這段鐵路從榆關再向北延伸至奉天(今瀋陽),全線稱「京奉鐵路」。「京榆大道」北邊是河北山區,南邊是灤河和渤海。白崇禧制定的圍剿戰略是將東征軍分為左、中、右三路,把直魯敵軍壓迫到灤河東岸臨近大海一帶消滅,使其無法向北邊山區逃脫,留下後患。
當時京奉鐵路沿線,從北京、天津、唐山一直到秦皇島山海關地區,都駐紮有外國列強的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為避免在此區域作戰引發誤會和爭端,白崇禧總指揮於9月1日在北平訪問美、英、法、日、意、荷等外國公使,通告他們國民革命軍要進兵津東肅清直魯殘軍,對於所到之地的中外人民的生命財產,自當一體竭力保護,請各國駐軍保持中立態度,並轉告各國僑民安居樂業,勿相驚擾。各國駐北平外使均表示好意和理解。
9月2日,白崇禧率聯合東征軍從北平進駐天津,並誓師東征圍剿北洋張宗昌直魯敵軍。小諸葛白崇禧再次造訪各國駐天津領事,向他們說明革命軍進兵緣由,並請其諒解。他們均向白崇禧表示理解和好意,並表示願派出武官隨革命軍出征觀摩戰事,以便萬一有意外事件發生,也方便協商。
同日,白崇禧總指揮致電張學良,要奉方催促直魯軍速速退往灤河以東地區,否則將實行總攻擊;並同時電令東征各軍「須注意保護各國僑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並竭力避免與外兵發生誤會,以免因外交糾紛影響軍事的進行」。
白崇禧率軍肅清關內 完成北伐軍事作戰
1928年9月,白崇禧率北伐國軍東征灤州,攻打北洋張宗昌直魯軍。
9月4日夜,北伐戰爭的最後一戰——灤河會戰正式打響,白總指揮向聯合東征軍下達總攻擊令:(一)左翼軍為正面進攻主力,李品仙(繼葉琪總參謀長之後,30年代任桂系第四集團軍總參謀長)任總指揮,統率桂系第四集團軍前敵各軍(葉琪第12軍、白崇禧第13軍(師長張定璠、韋雲淞、王應愉)、廖磊第36軍、魏益三第30軍、劉春榮獨立師等部隊)、第二集團軍鄭大章騎兵第一軍、孫長勝騎兵師、第一集團軍暫編徐源泉第1軍,由京榆大道先攻占豐潤,破敵犄角之勢,再攻占唐山、開平;(二)中央軍配合左翼軍作戰,范熙績任總指揮,以第一集團軍陳調元第二軍團進攻寧河、東豐臺;(三)右翼軍配合左翼軍作戰,徐永昌任總指揮,統率第三集團軍第二軍團、鐵甲車隊沿京奉鐵路沿線前進。
9月8日,李品仙左翼軍魏益三第30軍、劉春榮獨立師潛到豐潤城外敵陣地前,向憑藉山勢築壘據守的敵軍發起三面進攻。敵軍頑強抵抗,劉春榮部士兵冒死爬城進攻,敵驚恐不已,遂由東門衝出向榛子鎮方向逃竄。東征軍遂進入豐潤城,激戰至中午攻占豐潤,殘敵向開平潰逃。次日,葉琪第12軍與敵軍激戰後,占領唐山;徐永昌右翼軍、范熙績中央軍也按照預定計畫攻占了胥各莊一帶。
9月10日,廖磊(30年代任鋼七軍軍長,參加圍剿中共紅軍)率第36軍繼續進攻開平,敵軍憑藉鐵甲車頑強抵抗,鄭大章騎兵師突然攻擊敵後背,兩軍合力將敵擊潰,占領開平。白崇禧親率總預備隊自蘆臺趕赴唐山,在唐山設立總指揮部,並令徐永昌右翼軍、范熙績中央軍速向唐山進軍,與李品仙左翼軍會合,三路大軍沿鐵路向窪裡敵軍攻擊。
9月11日,廖磊率36軍向窪裡敵軍進攻,敵軍仍以鐵甲車掩護頑抗,激戰三小時,孫長勝騎兵師趕到,向側面進攻,敵軍開始崩潰。葉琪率12軍占領窪裡車站後,會同廖磊部追擊逃敵。李品仙親率預備隊到前線督戰,左翼軍向敵發起全線進攻,攻占牛郎山一帶高地。
9月13日,白崇禧指揮東征聯合大軍,兵分三路,將京奉鐵路之敵追擊至灤河西岸,俘虜大量敵兵。直魯敵軍將灤河鐵橋炸毀,企圖阻止北伐革命軍追擊,張宗昌、褚玉璞率殘部逃向灤河以東昌黎、秦皇島地區。白崇禧按照先前跟張學良的約定,命革命軍集結於灤河西岸,靜候張學良解決直魯軍。
至此,北洋直魯敵軍被白崇禧統率的東征聯合軍和張學良奉軍擠壓在東西南北各30餘華里的狹小地帶。北洋直魯軍總司令張宗昌認為張學良欺詐,要求退出關外去東北發展,又遭張學良拒絕。張宗昌身穿孝服,手持哭喪棒,率直魯軍官兵痛祭北洋大元帥張作霖(張學良父親)靈位後,怒罵不肖子張學良,決意孤注一擲,不惜拚個魚死網破,也要先反擊張學良奉軍。
9月14日,張學良派總參謀長楊宇霆抵達榆關(山海關),楊宇霆親自指揮奉軍精銳抵禦直魯軍反攻。直魯軍官兵極其頑強,向楊宇霆奉軍發動兩面猛攻,奪回秦皇島的武山、石門鎮、安山鎮等地,又向昌黎奉軍發動猛攻。9月16日,奉軍再從山海關大舉增援,激戰到夜晚,僅奪回安山鎮,無法重創直魯軍,雙方各有進退勝負。
張學良見奉軍與直魯軍互相拉鋸相持,迫於無奈,不得不請求小諸葛白崇禧給以支援,雙方聯合圍剿直魯軍。
9月18日,白崇禧親赴灤州(今唐山市灤縣灤州鎮)會晤奉系元老楊宇霆,商量共同解決直魯軍的問題。隨後白崇禧親赴前線部署軍事。
9月19日,白崇禧令東征大軍分三路強渡灤河,與楊宇霆奉軍東西夾擊直魯軍。直魯軍被壓迫至大海附近,再無退路,副總司令褚玉璞先棄軍離開,總司令張宗昌見全線潰敗,倉皇化裝,在亂軍中乘小艇逃走。9月20日,除由楊宇霆奉軍繳械外,直魯軍前敵總指揮許琨、吳愛卿、王棟等二萬餘人均向白崇禧革命軍繳械投降。
9月23日,白崇禧將收編之直魯軍許琨等部在灤州、開平、古冶、胥各莊等處分別繳械,桂系第四集團軍前進並駐防秦皇島山海關至北京地區。
灤河以東易幟 蔣介石要日本勿干涉中國
北伐勝利,士兵們歡呼:國民革命軍萬歲!中華民國萬歲!(除特別標注外,其它圖片皆為網絡圖片)
9月25日,灤河會戰大獲全勝後,白崇禧與奉系元老楊宇霆在秦皇島昌黎會晤。張學良遂將其在灤河以東的地盤全部改旗易幟,取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改掛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
9月28日,白崇禧向南京國民政府和蔣中正(蔣介石)總司令發電報,以關內肅清,懇請辭去代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權及總指揮職務(廣西省主席《黃旭初回憶錄》1950年代香港發表,2015年臺北獨立作家出版)。
隨後,白崇禧奉蔣介石指示,與楊宇霆在灤河再度會晤,商量軍事善後、交還車輛、關外易幟、以及解決撤去關內和熱河奉軍等問題(《蔣中正總統困勉記》、《第四集團軍總參議何千里回憶錄》)。
至此,白崇禧統帥國民革命軍,以遠道而來、糧餉匱乏、飢寒交迫的桂軍為主力,英勇作戰,完成北伐軍事作戰,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從華南領兵一直打到山海關的將領,並且在北伐期間指揮各路國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現在中國統一僅剩下東北三省的問題。在南京籌備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的蔣中正總司令決定與張學良奉方商談於雙十節前東北易幟統一問題,並電囑國民政府代表張群向日本首相田中義一說明「勿再幹涉奉天易幟事,必使中國統一後,方可開始與日以公義解決各案。」(《蔣中正總統困勉記》)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