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緣交頸爲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圖片來源:Pixabay)
你是不是覺得心中積累過多的話語卻無法輕言,或是你很想對喜歡的人說些什麼,開口卻往往只有俗氣的「我喜歡你」或「我愛你」。那麼,你不如學習文人墨客來優雅的吐露心聲吧。
聽過「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吧!聽過「死生契約,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吧!這些經典到不行的詩詞,足夠讓你受用一生。小編特別準備幾首古詩詞,讓心懷千言萬語的你來好好瞭解古人是如何口出雅致又有氣質的話。相信不久的將來,你就能夠說出一長串令他/她心花怒放的「名言」喔。
看過金庸的《神雕俠侶》,應該都知曉喜歡楊過的郭襄吟誦的那首詩吧!「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這句子,就是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雖然郭襄日後回憶起與楊過的相處過程,勢必是甜在心頭,但同時也是令她更加惆悵!詩末的「早知如此絆人心,還如當初不相識」,更是逼人嘆氣連連啊!或許,有的讀者還心有戚戚焉呢。當郭襄吟出李白的《秋風詞》時,想到她與楊過的緣分,怎不令大批讀者感慨叢生,巴不得能出聲安慰郭襄,為她拂去哀傷。
唉………莫再提起郭襄姑娘了,咱們還是一起來看看大才子李白一揮手就增添眾人憂傷的《秋風詞》吧。
李白《秋風詞》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還如當初不相識。
知曉鄧麗君的人都知曉,她唱過無數膾炙人口的金曲;喜愛她的歌迷,更是能夠細數她唱過的曲子。但是你可知道,鄧麗君所唱的歌詞有一些是來自古人之手?例如《但願人長久》的歌詞正是北宋蘇軾的《水調歌頭》,而後搭配了梁弘志所做的曲子後,跨越了疆域,進駐更多人的心裡。可是,北宋可不只有蘇軾一人的詞兒才被鄧麗君傳唱喔,鄧麗君還唱過蘇軾好友的詞兒喔。
那個人就是北宋的李之儀,那一個詞兒就是李之儀的代表作《卜算子》。此詞實數經典,影視作品亦曾出現。「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這兩句,真是擊中了千千萬萬人的心。誰不希望自己喜歡的人正喜歡著自己,而且還是像自己這般堅定無疑的呢?!
李之儀《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愛情,就像蝶戀花般,擁有難以抗拒的魔力。(圖片來源:Pixabay)
接著,小編要介紹一首演繹了炙烈愛情的詩詞《鳳求凰》。《鳳求凰》講述的,正是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接二連三的拋出問題:疑?司馬相如後來不是想要再娶美妾,兩人愛情算是堅定嗎?
呵,你覺得小編是要你關注這件事情嗎?即使《西京雜記》有記載:「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呵!但那也不是小編要大力宣揚的要點啊!再說,民間流傳的《白頭吟》與《怨郎詩》,也不見得就真的是出自於卓文君之手。後來不也陸續有研究者指出,說是出自卓文君之手的某些詩文都是偽作……呵,總之,那真的、不是、小編、要關注的重點!
換來說說《鳳求凰》囉!傳說它是漢代漢族的古琴曲子。這一個愛情故事描述司馬相如在卓文君家中作客時,對卓文君是相當仰慕,他認為見著了自己的生命知己、人生伴侶。於是司馬相如便彈奏了一曲《鳳求凰》來傳遞對卓文君的熱烈愛慕。卓文君亦對司馬相如十分仰慕,最後她決定逾越禮教規範來追求愛情自由。最後,相知相惜的兩人選擇在夜晚私奔了。
倘若你渴望愛情或本身擁有強烈的愛情觀,那麼這一首《鳳求凰》應當是會符合你的口味。因為,它不但呈現強烈的愛情意識,還直白的表達求偶的心態,同時象徵男女主角的崇高理想。因此,無論是誰寫的,都不會減損藝術性與強烈的愛情觀的。否則,這一首熱情奔放又纏綿悱惻的《鳳求凰》怎會流傳千年,經久不衰,還成為眾多男女心目中的「極品」。
所以,你終於知道小編剛才為何再三說是不是偽作,都不是小編要關注的重點了吧!
就讓咱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強烈明快又震撼人心的《鳳求凰》。
佚名《鳳求凰》
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
何日見許兮,慰我彷徨。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豔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爲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從我棲,得託孳尾永爲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餘悲。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