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沒有這幅可愛的笑容,你還會幫我嗎?(圖片來源:網路)
【看中國2017年9月2日訊】越是空洞麻木的社會,越恨不得把慈善公益貼在臉上。這些年,慈善公益成了人們日常裝點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給公益機構捐點錢讓美美買個愛馬仕包包,給大涼山的學校寄點舊衣服當地根本就堆不下,這就算參與社會公共生活了,緩解了公共生活匱乏帶來的焦慮感,至於他們的愛心去哪了,有沒有到捐助對象手裡,有沒有專款專用,有沒有造成不好的後果,人們一概不關心,我只負責疏導氾濫的愛心,哪管身後的洪水滔天。於是很多騙子也加入了這個領域,他們要麼在公益項目裡搞詐騙,要麼在詐騙項目裡搞公益,他們甚至將詐騙上升到了愛國的高度,成立了「振興中華慈善基金會」,只需169元入會費,未來就能分得400萬元至600萬元不等的「善款」,這比福利彩票雙色球刺激多了。
這段讀完時,已經可能惹怒一堆愛心人士了,畢竟他們剛剛參與完「小朋友」的一元畫公益活動,正愛意盎然。在這次活動裡,對騰訊公益、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我沒有什麼疑問,對於真正的受益機構WABC包括他們的「藝術療法」我也可以沒有疑問,但是我認為這場公益營銷活動,故意模糊了或者隱藏了幾個關鍵點:「小朋友」不是真的小朋友、所募得的資金不是給殘障人士而是給機構的等。像小朋友畫廊這種「現象級事件」的爆發,它可能來自產品自帶流量的背書,可能來自於對公共情緒的契合,甚至可能是渠道投放的交易結果。
基於人生經驗的考量,有人對這樣一次公益活動持謹慎的態度,我覺得這太正常了,人們的質疑不是審判,不是裁決,不具有任何強制性,特別是在中國這樣醜聞頻出的公益環境下,謹慎甚至是質疑,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不僅不是冷血,反而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但有個自媒體號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你有沒有發現,每次熱點事件刷屏的時候,總有一些人保持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態度?每當大多數人熱烈地表達著同一個態度、做著同一個舉動的時候,那一小部分人總會跳出來,表明自己與眾不同的態度和做法。」我覺得這種想法是極其可笑的,質疑當然不是故作清高,更不是為了什麼與眾不同,質疑就是一種權利,一種對當下現實的判斷,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
騰訊公關總監張軍今天在朋友圈發的一段話:「我們總是習慣性去質疑,如果它能讓我們變得更好,應該努力去呵護這種獨立精神。如果它讓我們更加冰冷,那它就太可怕了,我寧可保持一份溫暖。」我們的確是習慣性質疑,但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習慣性質疑,這種質疑又是為了什麼,這種質疑在當下到底應不應該,你自己想不出來嗎?還「我寧可保持一份溫暖」,不明就里的濫好人危害性也是極大的。這個社會不是質疑的聲音太多而是太少,不是讚美的聲音太少而是太多太輕浮。
我們當然不是反對情感的流露,更不是質疑情感本身,我們反對和質疑的是那種在大眾中高度流行和符號化的情感反應,這種近乎濫情和虛偽的行為,不僅沖淡了人的真正情感,還遮蔽了悲慘事件的幕後黑手,甚至形成了一種不由分說的情感暴力。就像被譽為「最美鄉村女教師」的郜艷敏一樣,大家只顧忙著感動,卻有意無意忽略了她被拐的事實,沒人關注她這些年的苦;就像大家只顧著讚嘆民辦教師三十年如一日將青春獻給教育事業,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們直到現在工資才百餘元的現實;就像有人為爬懸崖上學的孩子們的求知精神鼓掌叫好,他們卻忘記了政府相關部門責任的缺失。廉價的感動背後,其實是個體虛偽和無力解讀當下現實的體現。
做公益不是不能講情感,而是這種情感要建立在各個環節都具備專業性的基礎之上。僅憑一腔熱血做事的人,既不會長久,也不會有效,一個人不但要有做好事的心,更重要的是要有做好事的能力。沒有專業基礎打底的情感抒發,只是濫情的公益行為,事實上這些人只是在享受「公益行為」帶來的快感而已,至於有沒有效果,他們根本不關心。
公益不是道德建設,而是權利的建設,這也就決定了專業主義的重要性而不是情感共鳴,沉浸在受助者的眼淚裡和感謝聲裡不能自拔,是一種病。不要帶著道德優越感來解讀公益,公益機構的人士都是拿工資的,而且他們的工資標準不是由愛心濃度而是由職業經驗決定的,就連這點很多人都無法理解,他們的大腦已經被諸如「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他們是最可愛的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春天」這些宏大而空泛的道德詞彙充盈著,他們更願意沉浸在一堆像他們一樣的人一起編織的美好童話裡,根本不願意提及監督啊、公開啊、透明啊這些東西,更不願意談論公益的黑幕、制度的漏洞、責任的缺失,畢竟這些東西太枯燥太麻煩太難理解太沒有人情味兒了。
有一種愛心人士的觀點是這樣的,「即使被騙又如何,我的愛心是真的」、「我捐一百塊哪怕有一塊幫助到別人也就夠了」,真是夠了,這種簡單粗暴的公益模式,對公益本身的傷害非常大,如果都是持這種思想的人,那麼就不需要什麼專業主義了,唯一需要的專業可能就是文學專業了,公益機構就負責編織美好而動人的故事就好了,怎麼能調動大眾的情緒怎麼來,這樣的操作模式簡直是多方共贏,捐助者的情緒得到了按摩高潮迭起,公益機構沒人監管輕鬆愉悅,相關部門缺失的責任被遮蔽滿心歡喜,只有需要幫助的那個群體是輸家。
這樣簡單粗暴的公益心態,最直接的後果是,弱勢群體開始學會了講故事給你聽,開始學會了演戲給你看,而且他們知道你們需要什麼,也知道你們需要他們做些什麼,而那些不會講故事,不會演戲,但真的有困難需要幫助的群體,就成了被遺忘或者落入第二關注梯隊的人。而感人的故事總是新的好,一個故事聽了三遍,就很難打動人了,催情功能就失效了,這就要求弱勢群體開始「比慘」了,大眾同情心的閾值不斷提升,故事也越來越難講,更悲劇的是,這還是一個惡性循環,一切才剛剛開始。去年有個在超市偷雞腿給女兒過生日的媽媽打動了很多人,雖然劇情又反轉了,但這並不影響大家的捐助熱情,我想說的不是她們母女倆,而是她們病房的病友,有個病友的病情更嚴重一些家庭更困難一些,當大家紛紛把錢塞給偷雞腿的媽媽時,他們並沒有受到關注和幫助,幫助那對母女的人越多,他們心裏越不好受,他們開始懇求媒體的報導,但他們並沒有多麼新穎動人的故事可講,病人父親有句話點破了一切,「就是我們沒有偷東西,就是這個意思嗎?是不是這個意思嘛?」,對不起,你錯了,就算你偷東西,也沒用了,因為這個故事別人已經講過了。
有人認為質疑會嚴重打擊社會募捐的積極性,破壞社會的公益體系,我覺得反而相反,質疑不僅不會破壞,反而有助於社會募捐行為的成熟良序,讓熱衷於捐助的人更加清醒,它告訴那些滿懷愛心的人,捐助是一件有專業度的事情,是一件需要去思考的事情,只有當整個社會的公益環境變得專業而有序時,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源,而這些資源的活力和效率將會更高。只有這樣,公益才不會被人利用被人綁架,才不會出現那種把企業的錢甚至是銀行貸款,捐給高官太太把持的公益基金用於利益輸送,以達到非法攫取更多社會財富目的的畸形公益行為。
所以,不要給質疑聲扣那麼多帽子,不要給自己的行為貼那麼多金子,一塊錢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更買不了那麼多崇高又自豪的感受,你以為自己在玩一元奪寶呢?這種心態像極了其他社會公共領域裡的那種渴望廉價改變的虛假希望,就像一個宣稱熱愛體育運動的人,實際上他只是每天買兩塊錢的體育彩票,既以為自己支持了體育福利事業,又以為給自己買了一個一夜暴富的希望,民政部原部長李立國、原副部長竇玉沛的落馬以及原因告訴你們,別做夢了。
高中時我在學校發起了一個小的公益社團做了一些事,大學時在學校註冊了一個公益社團做了一些事,畢業後加入了幾個公益機構做義工做了一些事,在騰訊工作時也申請了一個內部公益項目,聽了很多見了很多經歷了很多,我不是教你們無情,而是提醒你們不要濫情,有一個老公益人跟我說過的一句話至今印象深刻:「窮極我們的一生,我們也很難真正幫助到一個生命。」正是因為有了愛和公益這層金光閃閃的外衣,所以我們行事才要更加謹小慎微,才要更加謙卑待人,才要凸顯專業主義,才要更加控制自己的情感,對經常飽含深情熱淚盈眶的公益機構人員以及社會閑散愛心人士,我是持謹慎態度對待的。
有一種現狀我們是要承認的,這國的公益項目要引起普通人的關注,靠的還是情緒按摩,於是就有了各種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一個比一個慘烈一個比一個動人的故事,承認這個現狀不是默認這個現狀,這個現狀是需要改變的,否則這國的公益不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只會越做越虛偽越做越荒唐,身陷困境的人尚未得到幫助,愛心人士和機構已經開始歌舞昇平大愛無疆了。
在這片土地上,有大量的,身處困境的,需要幫助的人,他們不可愛,不漂亮,沒有悲情故事或者哪怕有也不願意告訴你,他們不會淚流滿面表示感謝,他們學習成績不好,他們不會給捐助人寫信,他們是班上的差生,他們甚至看上去讓人不舒服讓人厭惡,他們不會畫畫,不會唱歌,不會樂器,你還願意幫助他們嗎?
来源:作者微信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