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第三類接觸 翹首踮足爭相看(組圖)

發表:2017-04-10 14:0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古人的第三類接觸翹首踮足爭相看
古人也有酷似現代目擊者對UFO現象的描述或比喻,如甕、盂、車輪等記載。(網路圖片)

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飛車」的傳說,之後又有「赤龍」、「車輪」、「甕」、「盂」等酷似現代目擊者對UFO現象的描述或比喻。除了民間的傳說外,古籍中也有大量的記載,如《莊子》、《拾遺篇》、《夢溪筆談》、《禦撰通鑑綱目》、《二十四史》、《山海經》等等。此外在許多地方誌中,對這類奇聞異像有極為豐富的實錄,在湖北松滋縣誌中更記錄了類似所謂「第三類接觸」的事例,而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在一首詩中描繪了他的親身經歷,詩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蘇東坡在往杭州赴任途中,曾夜遊鎮江的金山寺。當時月黑星稀,忽然江中亮起一團火來。這一奇遇使蘇東坡深感迷惑,於是在《遊金山寺》一詩中記載了此情景,「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宋代科學家沈括是常用「地學說」來解釋UFO現象。他曾在《夢溪筆談》卷二十一中記載不明發光物事件,「盧中甫家吳中,嘗未明而起,牆柱之下,有光熠然,就視之,似水而動,急以油紙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滉漾,正如水印,而光焰燦然,以火燭之,則了無一物。又魏國大主家亦常見此物。李團練評嘗與予言,與中甫所見無少異,不知何異也。」

UFO
清代畫家吳有如晚年作品--《赤焰騰空》。(網路圖片)

清代畫家吳有如晚年作品,有一《赤焰騰空》圖,畫面是南京朱雀橋上行人如雲,皆在仰目天空,爭相觀看一團團熠熠火焰。畫家在畫面上方題記寫道:「九月二十八日,晚間八點鐘時,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見火毯(即球)一團,自西向東,形如巨卵,色紅而無光,飄蕩半空,其行甚緩。維時浮雲蔽空,天色昏暗。舉頭仰視,甚覺分明,立朱雀橋上,翹首踮足者不下數百人。約一炊許漸遠漸減。有謂流星過境者,然星之馳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遠,自有而無,甚屬濡滯,則非星馳可知。有謂兒童放天燈者,是夜風暴向北吹,此球轉向東去,則非天燈又可知。眾口紛紛,窮於推測。有一叟雲,是物初起時微覺有聲,非靜聽不覺也,系由南門外騰越而來者。嘻,異矣!」

清人吳有如的《赤焰騰空》圖可謂一詳細生動的目擊報告。火球掠過南京城的時間、地點、目擊人數、火球大小、顏色、發光強度、飛行速度皆有明確記述。此畫約作於1892年(光緒十八年),在一百多年前,世人尚無飛碟和UFO之說法,畫家顯然未能意識到,這幅《赤焰騰空》圖,竟成為今人研究UFO的一則珍貴歷史資料。

乾隆年間廣東「潮州府志」記載,明神宗萬曆五年十二月初三夜,尾星旋轉如輪,焰照天,逾時乃滅。此記錄為典型的古代螺旋狀飛行器的記載,這些記錄對一些人把螺旋狀飛行器僅看作是現代才有,甚至於把此種現象推論為是人造衛星火箭殘骸下落的解釋,提供了強有力的否定證據。今日人們所見的螺旋狀飛行器形狀在古人的記錄中是「尾星旋轉如輪」,而類似的記載還有許多。

民國時人張瑞初在《西神遺事》中曾記載:「是夜,星光滿天,卻無月色。各人正在險灘,瞥見空中忽起一道圓光,大可畝許。圓光中有一紫一白兩種色,此前彼退,此縮彼漲,各人看得眼花。足有五分鐘,白光便不見,僅有紫光,在一圓光內漸縮漸小,初如笆,繼如斗,如碗,如拳,如指,忽盡滅。眾人靜坐呆看,其他遊客見者,無不驚異萬分,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責任編輯:蕭蕭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