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無敵。(網路圖片)
[古文原文]仁者以萬物為一體。惻隱之心,觸處發現。故極其量,則民胞物與,無所不周。而語其心,則慈祥愷涕,隨感而應。凡有利於人者,則為之;凡有不利於人者,則去之。事無大小,心自無窮,盡我心力,隨分各得也。
仁者無不愛。凡愛人愛物,皆愛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廣。在上則人咸戴焉,在下則人咸親焉。已逸,則必念人之勞;已安,而必思人之苦。萬物一體,痌瘝切身,斯為德之盛、仁之至。
(源自康熙大帝《庭訓格言》)
[參考譯述]仁者認為萬物都是一樣的。惻隱同情仁愛之心,隨處都能流露出來。所以這仁愛之心達到極致,就是把黎民都視為同胞,把萬物都視為朋友,愛心所施,無所不包。說到他的內心,他的內心慈祥和悅,隨著感遇之物產生相應的反應。凡是有利於人的事就會做;凡是不利於人的就取消它。事情不論大小,仁愛之心都是綿綿無盡的,只管盡施仁愛之心力,使萬物依照它們的緣分得到它們應該得到的。
仁者沒有他不關心愛護的。凡是愛人、愛物,都是從內心發出的愛。因此他的感受非常深切,他所關愛的對象也非常廣。所以當他身居高位的時候,人們都愛戴他;在下位時,則人們都親近他。當他自己安閑的時候,一定會想到其他人的辛苦;當他自己安適時,也一定會慮及他人的勞苦。他對天下萬物都一視同仁,一切的痛苦和疾病,他都感同身受,這就是為德之盛,為仁之至。
[史海尋蹤]人心中的善念是最寶貴的。慈祥和悅的內心能感染他人,如和煦的春風溫暖人心,教化萬物。處高位,造福一方。而作為普通的百姓,在任何地方,純正的善念會如一股清流,滋潤人心,是個正的力量。
康熙大帝被後世尊稱為「聖祖仁」皇帝,能獲得「仁」君的稱謂,足見康熙大帝仁心仁政的影響多麼深遠。關於康熙大帝仁政的記載,史料眾多,筆者僅選取以下兩例。
康熙二十二年(1683),聖祖皇帝吩咐刑部說:「人的生命關係重大,凡是現在在審的人犯,自然應當及時取得口供,迅速結案,這樣才不至於讓無辜的人長期被拘禁,滯留囹圄,甚至斃命獄中。如果有應當詳細審問以及等候對質的人犯,有的暫時監禁,有的羈押各個衙門,具體負責的官員也應當嚴加稽查,不時照看,加強管理,不要讓那些獄卒以及守門人等借端索取錢財,恣意凌辱。雖然各個人犯都有其應得之罪,如果未死於刑法,卻先死於獄中,既不符合國家典章,也會傷害天地的和氣,我內心尤其不忍。向來在外各個衙門審理人犯,或系死於監禁,或者死於路途,凡是一起案件中達到三人以上的,規定有處分的條例。現在我想內外的刑獄,事情原屬一體,今後在朝的各個衙門,以及各個衙門監禁人犯,一起案件達到死亡幾人以上的,規定如何處分,命九卿、詹事、科道官詳加議論,奏聞朝廷。」
康熙三十五年(1696),聖祖皇帝吩咐議政大臣等說:「天下應當以仁德感化,而不可只以威勢懾服。如今我親征噶爾丹,都是噶爾丹咎由自取。況且噶爾丹兇惡殘暴,我則以寬仁對他;噶爾丹奸詐狡猾,我則以誠信對他。我曾經看到經史文獻上說,‘唯仁者無敵’。現在噶爾丹已經窮途末路,派遣使者格壘沽英前來乞和,我的意思仍然是安撫。」諸位大臣上奏說:「皇上真是天地好生之心,實在是從古以來所沒有的。」聖祖皇帝說:「古代的將帥,即使善於用兵,但多殺戮已經投降的敵人。有的其自身不得善終,有的子孫不昌盛,這都是好殺的明確警戒。古代的君主,有的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我的意見則不以為然。我只希望天下和樂,四海升平,家給人足,人民各得其生罷了。噶爾丹的使者格壘沽英,可以仍舊遣返。」
「唯仁者無敵」!不管過了多少歲月,聖者的教導仍然對今天的芸芸眾生給以啟發和警示。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只要我們保持善良,種下的善願總有一天會結出美好的果實。危難中,可能就因為曾經的善念善行而出現轉機,轉危為安,化險為夷。永遠不要忽視善的力量,滾滾紅塵、是是非非中,唯有保持善念,才能走出迷途,唯有堅守道德良知,才能踏上真正的坦途。
文獻參考及出處
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庭訓格言》,清
章梫,《康熙政要》,清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