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藝術在我國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其瓔珞的裝飾形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隨著造像形式的本土化,具有了我國民族風格和地域特點。
瓔與珞
瓔珞,是佛家特殊的飾品。許多神佛像上都有出現瓔珞的裝飾物。(圖片來源:Pixabay)
瓔與珞,本意均為似玉的美石。瓔珞成詞,無論發音還是內涵,都給人以華美雋永、高貴神秘之感。瓔珞也做纓絡,通俗而言,其實就是金屬、珠寶玉石等穿聯或編織成串、戴在頸項上的裝飾品。後來,由於菩薩信仰在漢地的盛行,作為菩薩重要飾品的瓔珞也日益受到人們的喜愛。
《中國大百科全書》云:唐宋時,信佛的婦女佩戴用金玉寶石製成的項鍊,稱瓔珞,是佛家特殊的飾品,用以表達對佛的虔誠之心。據說唐代最著名的舞蹈《霓裳羽衣曲》的舞者,就必須佩戴瓔珞起舞。蘇軾在《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露香亭》中,也描寫了一位身著瓔珞的美人:「亭下佳人錦繡衣,滿身瓔珞綴明璣。晚香消歇無尋處,花已飄零露已晞」。特別是在佛教經典和與佛教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中,提及瓔珞的頻率很高,且字裡行間的讚美尊崇之情溢於言表。
事實上,瓔珞本身並不神秘,其本質就是更為華麗的項鍊而已,但篤信神佛的古人卻認為,瓔珞並非毫無內涵的普通項鍊,而是受到佛菩薩青睞、有特殊功能的稀世珍寶,具有超凡脫俗的屬性,可謂項鍊中的非凡極品。
文化起源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首飾,項鍊是全人類普遍擁有的審美文化現象,它們的誕生往往出於原始宗教祭祀活動的需要,後來才逐漸演化出禮儀、裝飾、身份象徵等更多功能,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質和審美情趣,最終形成不同形式的項鍊文化。
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來講,瓔珞最初只是代表了古代南亞次大陸地區(古印度)的項鍊搭配嗜好,那裡的人們喜歡用色澤豐富的珠寶玉石、香花果實串聯成鏈來裝飾身體,前者稱瓔珞,後者為花鬘或華鬘。
古印度人喜歡瓔珞華鬘纏身並以之為風尚,一方面出於美觀的考慮,更重要的是為了彰顯身份富貴。瓔珞多以珠寶玉石等材料製作而成,平民基本消費不起,唯有王公貴族能夠時常佩戴,瓔珞進而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物。
宗教隱喻
孕育於古印度文化的佛教對瓔珞的偏愛可謂深入骨髓,甚至不惜以經典的形式將其推上宗教至寶的神壇。《佛所行贊》稱,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瓔珞莊嚴身」。大乘佛教重要經典《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大方等大集經》等都以不小的篇幅述及瓔珞:有的談瓔珞在供養、莊嚴法身等方面的價值功用,美觀自不必說,向佛菩薩供養還能功德無量;有的描述瓔珞的材質,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七寶的解釋有多種版本)合成眾華瓔珞」;有的介紹瓔珞的佩戴方法,不僅可做項鍊,還能當成手鏈、腳鏈和臂釧來戴;有的讚歎瓔珞的特點,在佛教世界中可放五色光明,「光明靡不照曜」。
佛教用瓔珞來譬喻宗教教義,以彰顯佛法的珍稀玄妙。在大乘律典《菩薩瓔珞本業經》中,全文前後共出現約四百次「瓔珞」,但所指的對象都不是裝飾範疇的真實瓔珞,而是與經中所闡釋的菩薩修行法門構成的抽象概念,稱「法瓔珞」、「菩薩瓔珞」、「瓔珞妙法」等,用以比喻菩薩道修行的種種智慧和法門。
事實上,念珠、佛珠追根溯源確是古印度人以瓔珞華蔓纏身為美的風俗演變而來,瓔珞與念珠可以說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並且還都不約而同地成為佛教聖物。不得不承認,在佛教世界裡,菩薩與瓔珞是最般配的,無論經典還是佛教造像藝術所回饋的資訊都表明,瓔珞是諸天聖眾尤其是菩薩莊嚴法身不可或缺的標準裝飾配件。
在佛造像中,瓔珞的婉轉曲折令菩薩的身姿更為嫋娜而富有動感,讓菩薩的形象更有人氣,更貼近現實世界。菩薩與佛教四聖中的佛、聲聞、緣覺似乎不佩戴飾品,僅著袈裟,形象出世大為不同,往往頭戴天冠、身披瓔珞、手貫環釧、衣曳飄帶,服飾華美莊嚴,與古印度貴族形象如出一轍。大乘佛教其實就是佛教菩薩乘的另一種稱呼,其核心精神即是在世間行菩薩道、自渡渡人。
傳承演變
在佛造像藝術產生後,瓔珞得到了生動具象的表現,並隨著佛教在不同地域的傳播和本土化,其藝術風格悄悄地發生著變化。早期印度佛造像代表犍陀羅藝術,對菩薩身上瓔珞的雕刻描摹比較簡潔,一種以表現胸前的珠鏈式項飾為主,多為單條短瓔珞,一般長不過前胸;一種則是短項飾與斜跨左肩垂至腰部的長瓔珞相互搭配的形式。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由於菩薩信仰的盛行,佛造像藝術(包括雕刻、繪畫、銅造像等)中出現了大量菩薩類創作題材。有學者研究,在隋代普及之前,瓔珞主要傳承外來的簡潔古拙風格,表現為擬珍珠玉石球狀物穿聯而成的胸飾,前部中央重要部位會加以裝飾,普遍較長,有時垂直腰腹、膝部,多呈「U」形或「X」形。
唐代延續前代瓔珞裝飾形式,但已經開始融入大量的中國文化元素,有了更強烈的創新意識,在細節的刻畫上更為精緻、豐富。這時候,出現了垂於胸前的項圈式、珠鏈式短瓔珞以及斜掛式的「U」形或「X」形長瓔珞。受我國古代先民玉佩文化的影響,「U」形瓔珞從印度傳入的單層式演變為多重層疊,有的還模仿玉佩的流蘇呈發散狀形式,富於變化,更為繁複,到後來甚至還出現了網狀瓔珞。
隨著七世紀佛教分別從尼泊爾和中原兩路傳入西藏地區後,與當地苯教碰撞融合產生了藏傳佛教,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從此萌芽並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成長為亞洲佛教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藏傳佛教造像對瓔珞的表現展現出獨特的民族特點,與傳統造像用雕刻、繪畫等手法比擬瓔珞的手法不同,其將真實的珠寶玉石鑲嵌於金銅佛像之上,金玉珠石交相輝映,為佛像更添貴氣,豐富了瓔珞的表現形式。
責任編輯:輕描淡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