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介祺:所藏兩萬古物無一贗品(圖)

發表:2016-01-10 00:1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十七世紀陳介祺像。(網路圖片)

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又字酉生,號伯潛,又號「簠(fǔ)齋」,晚號海濱病史、齊東陶父等,濰縣城裡人,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和文物收藏家。道光三十年(1850),陳介祺在濰縣城內舊居建成萬印樓。

陳介祺曾編寫《十鐘山房印舉》、《簠齋金文考釋》等著作,後其以拓本、考釋、專著、書札等形式把成果傳播到金石學界。他對現代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博物學、印學等多學科的形成,都有突出貢獻。魯迅曾說:「論收藏,莫過於濰縣的陳介祺。」郭沫若和商承祚則認為陳介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宗師。

出身書香門第 深受父輩熏陶

清代嘉慶十八年(1813)冬天十月初十,陳介祺出生於濰縣陳氏家族。陳氏家族是濰縣的名門望族,自明清以來,尊孔尚禮,詩書繼世,忠孝傳家,人才輩出。家族中歷來縣官、知府、守備、道臺、巡撫等等層出不窮,僅品級以上官員即達八十餘人;學者、書畫家、著作家、收藏家、名醫等人才濟濟,有豐厚的文化積澱。陳介祺自幼受到書香門第的熏陶,青年時期便開始喜歡金石,從收藏金石中自得其樂。

陳介祺八歲時,其父陳官俊任翰林院侍讀,曾為道光帝師、皇長子師,飽讀詩書,持身端正,學識淵博,德高望重。陳介祺少年時隨父親在京讀書,博覽群書,學業有成,後在京城翰林院從政。

陳介祺深受父親言傳身教,影響了他一生的事業。同時,他目睹了父親的宦海沉浮,也決定了他不能以從政為宿求。

少年收得曾伯簠 而立年建「萬印樓」

陳介祺十九歲考入萊州府郡庠,受業於費耕亭,時濰縣屬萊州。當時的名士翟雲升特送他隸書折扇祝賀,書曰:「一鳴從此始,相望青雲端。」翟雲升比陳介祺大三十七歲,能有如此禮遇,可見他對晚輩的期許。

萊州府郡南邊十五里處,有著名的雲峰山,又稱筆架山,自山麓至山頂名勝眾多。北魏時雲峰山刻石名滿天下,尤其是北魏大書法家兗州刺史鄭道昭所書的《鄭文公碑》,其碑文書法飄逸,字態風雅,結構寬博,氣勢雄渾,為「隸楷之極」,為歷代書家所推重,康有為稱其北魏「圓筆之宗」。這對於初到萊州的陳介祺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學習教材。當時陳介祺剛剛開始愛好金石,加上翟雲升對他的點撥傳教,為陳介祺的金石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道光十五年(1835),陳介祺赴濟南參加山東鄉試,中得舉人。《濰縣誌稿》記載,陳介祺鄉試時「兩主司得卷,疑為耆宿,撤棘(考試結束),始知為世家少年,語人曰:其人不易得也。」道光十九年(1839),陳介祺得曾伯簠,此器為東周初年青銅器,言其居「寶簠齋」,並以簠齋為號。

道光二十一年(1841),陳介祺考取內閣中書,委署侍讀。道光二十九年(1849),授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方略館分校。

道光三十年(1850),陳介祺在家鄉濰縣城內舊居建成「萬印樓」一幢。他在三十八歲時,編寫成《簠齋印集》十二冊,集所藏古印2503鈕。咸豐二年(1852),三十九歲的陳介祺以白銀千兩購得毛公鼎並對銘文作考釋。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入金陵,清廷財政告急,陳介祺奉命捐款四萬兩白銀。朝廷賞其頂戴花翎,加侍講學士銜。

咸豐四年(1854),四十一歲的陳介祺乞假歸裡,不再復仕後潛心研究金石,經營墓塋田園。

所藏無一贗品 古今拓法第一

晚清時期的濰縣是天下金石學的中心之一,同時也是青銅器及各種文物作偽最盛的地方之一。客觀環境的複雜,給陳介祺的收藏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也給陳介祺提高鑒偽能力提供了極好的機會。用陳介祺的話說,「真者固多見而知其美,偽者亦多見而知其惡」。在真偽之辨中,陳介祺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辨偽方法,並寫下了大量的偽辨資料。

陳介祺總結出青銅器「偽刻必有斧鑿之痕,以銅絲刷去之,則又有刷痕,而字鋒又失。且舊物手摸即可知,偽者必不渾融。偽者斑下無字,斑中更不能見字。古器過朽,銅質無存,則字下可剔而可見。真者字底有銅汗積灰,必不能偽。鑄字刻字必可辨,鑄字佳者每上狹而下寬」。至於青銅器中的「古文字一篇中之氣,一字中之氣,一劃中之氣,迄今人所能偽哉?」陳介祺認為「潛心篤學,以真者審之,久自能別」。

陳介祺堅持「傳古首在別偽」,他通過大量真偽古器的對比和分析;通過博學廣聞,詳研古文字結體、筆劃、義理、章法,作字之法和作文之法,提高古文字學修養;通過對古器物冶鑄工藝和材質配比的研究,逐步積累了一整套鑒偽經驗。並從經驗上升為理論,使自己的辨偽能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化境,保證了自己所藏的大量古文物,沒有一件是假的。

陳介祺在繼承「烏金墨拓」的傳統工藝基礎上,自己創造了墨色淡如羅紗的「蟬翼拓」和「立體拓」(亦稱「形拓」)。陳介祺留下的拓片數以萬計,所拓銘文濃淡適宜,連器物全貌、形制、花紋都神韻畢俱維妙維肖,被稱為「古今拓法第一」。

各種緣分成就金石人生

陳介祺的金石淵源,靠的是機緣、人緣、物緣,甚至姻緣。在其人脈中,有飽讀詩書的國學專家,也有古物收藏家、鑑賞家。在家庭方面,他早年得到了對金石頗有研究的岳父李璋煜的賞識,並給予了很多指點。在晚年時,他又得到了年輕後生——其女婿吳重熹的幫忙,吳重熹不僅自己在收藏方面成績顯著,而且幫助陳介祺撰寫了收藏方面的著作。

收藏兩萬多件珍品 儼然一座金石博物館

陳介祺的收藏理念是「傳古」,而傳古的核心是傳古文字。所以凡是遇有文字的古器物無所不收,經年累月達兩萬多件,質精量富堪稱空前。陳介祺的收藏,儼然一座頗具規模的金石博物館。他收藏的青銅器包括毛公鼎、天亡簋、曾伯簠、十鐘346件,其中商周青銅器248件,秦漢青銅器98件。

稀世珍品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咸豐二年(1852)由陳介祺收藏,此鼎在陳家共收藏58年。此後幾經易手,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為鎮院之寶。

天亡簋是西周初期著名青銅器,又名大豐簋、朕簋、聃簋。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陝西岐山出土,同年由陳介祺收藏。天亡簋是研究西周早期歷史的重要文物,同時是西周斷代青銅器標準器,上面有銘文8行78字,記載了周武王滅商後為其父文王舉行的大豐祀典,是鑄器人對周文王父子的頌辭。銘文字形參差錯雜,在拙樸散亂中顯示了運動與和諧之美。銘文押韻,是我國韻文最早的表現形式,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天亡簋仿製品尺寸是通高24.2cm,口徑21cm,方座邊長18.5cm,上部最寬處30cm。

兮甲盤是西周晚期青銅器,也稱兮田盤、兮伯盤,或伯吉父盤。宋代出土,後由陳介祺收藏,上面有銘文13行133字,書體厚實壯美、風格獨特。記述了兮甲(即尹吉甫)隨宣王出征,對南淮夷徵收賦貢之事,有極重要的文獻價值。王國維在《兮甲盤跋》言:「此種重器,其足羽翼經史,更在毛公諸鼎之上。」尹吉甫為西周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是《詩經》的主要採集者。此器現藏於日本書道博物館,兮甲盤仿製品尺寸是口徑長51.5cm,高9.5cm。

曾伯簠是東周初年青銅器,為陳介祺早期的收藏品,因此陳介祺自號簠齋,名其室為寶簠齋,可見陳介祺對此收藏的重視和喜愛。上面有銘文90字(共兩器,另一器當時為阮元收藏,92字),是迄今銘文最多的青銅簠,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曾伯是曾國的國君,銘文記載的是其與晉文侯一起為東周平王征伐淮夷,打通江淮銅錫礦輸往中原的道路。該簠由陳介祺的曾孫媳郭祖珍捐贈國家,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曾伯簠仿製品尺寸是高9.9cm、口橫32.8cm、口縱24.8cm。

陳侯因資敦是東周晚期青銅器,上面共有銘文8行80字,是關於黃帝存在的最早證據。銘文的大體意思是,要發揚父親的光榮傳統,遠要以黃帝為祖宗,近要繼承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首次在青銅器銘文中出現了「高祖黃帝」一詞。鑄器人是齊威王田因齊,在位時間公元前356—前320年。田因齊祖上來自陳國,故稱陳侯。陳為舜後,黃帝為舜祖,故稱高祖黃帝。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為使藏印傳之後人 編《十鐘山房印舉》

璽印的收藏和研究是陳介祺畢生傾力投入的事業,他從19歲開始收藏印章,到他歸田時已有二千餘方,到陳介祺59歲時,他已收藏古印七千餘方,尤其是回濰縣老家後,更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陳介祺成為中國古璽印最早的探究者之一,他收藏的許多印章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美學價值,他說過「余收古物以印之費為多」。陳介祺對所藏古印「精選細收,去偽存真,去偽去近」,進行了嚴格的鑒別,除六朝以前古印一概不收,當年陳介祺所藏印章現多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為了使自己的藏印傳之後人,發揮更大的作用,陳介祺決心編輯一部大型的印譜,這就是《十鐘山房印舉》。為使印舉編輯得更科學,陳介祺總結了前人印譜雜亂無序,查閱不便的教訓,提出了新的分類編排方法,即「敘姓以韻,同者以鈕,回文反文、朱白界道、類中以復別之」。

陳介祺不顧高齡病體,全力投入這一浩繁工程,直至去世前幾個月還在為《十鐘山房印舉》操勞。書成之後,震動了整個金石學界和印學界,被譽為「印譜之冠」、「印學之宗」,至今仍然是印學界的經典。

與江蘇潘祖蔭並稱「南潘北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為統一度量衡,向全國頒發了詔書。這篇詔書或在權、量(權即秤錘,量即升、斗)上直接鑿刻,或直接澆鑄於權、量之上,更多地則製成一片薄薄的「詔版」頒發各地使用,這就是《秦詔版》,陳介祺共收藏80件。

古陶文是秦以前遺留在陶器或殘陶片上的文字,是繼商周青銅器、璽印、石刻文字之後發現的又一類古文字。清同治十一年(1872),陳介祺得到了出土於即墨的一件古陶殘片,上有文字通過考證,鑑定為三代古陶文。陳介祺稱其為「黃金不足比其重」,同時陳介祺自號「齊東陶父」,名齋曰「三代古陶軒」。

他一生共收集了陶文殘片4800件,並拓印4043紙,編成《簠齋藏陶》、《陶文釋存》等文稿。陳介祺通過研究指出「古陶文不外地名、官名、器名,作者、用者姓名與其人其事」。

另外,陳介祺還收藏漢畫像石、碑碣119件(如著名的《君車畫像石》),石刻佛造像25種,古磚326件,銅鏡200面,自題「二百鏡齋」。陳介祺所藏封泥548方,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他收藏瓦當923件(主要是秦漢時期的文字瓦當),古陶殘片5000件。他所藏泉、鏃和各式範達1000餘件,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陳介祺所藏珍貴書畫精品真跡12卷,收藏包括齊、燕、楚、秦、晉等國的兵器64件。

陳介祺是中國近代最大的民間文物收藏家,更是晚清時期中國最傑出的金石學家和古文字學家。他鑒精藏富,治學嚴謹,多有創見,與江蘇學者潘祖蔭並譽為「南潘北陳」。



来源:傳承經典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