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成鋼為何如此惹人討厭?(圖)

作者:莫之許 發表:2014-07-18 08:5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4年07月18日訊】對芮成鋼的持續嘲諷調侃,其實也就是對體制話語和平臺的反擊回應。

央視名主持芮成鋼被檢方帶走,微博熱議,多為貶低嘲諷,幸災樂禍,以致安替評論說:「芮成鋼在其實沒有傷害任何人的情況下,噁心人和得罪人的廣泛和效率,的確讓人嘆為觀止。」也有人回顧芮成鋼曾經引發爭議的諸多事件,總結出「芮成鋼的四個恥辱性事件」(王思想),分別是:反對星巴克入駐故宮、代表中國和亞洲、把駱家輝坐經濟艙和美國欠中國錢聯繫起來、為市委書記20萬年薪鳴不平;也有人從成功學的角度分析,認為芮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過,芮成鋼能引起這麼大面積的反響,與其言行固然有關,但在很大程度上更與其所在平臺也就是CCTV有關,與CCTV等官方喉舌在大眾尤其是微博眾當中直線下降的形象有關。

CCTV儘管一直都是黨的喉舌,在大眾心目中也曾經有過相當正面的形象。這當然首先拜CCTV一家獨大的壟斷地位所賜,但也與一段時間內CCTV的改變有關。1992年鄧小平南巡確立了有限市場化和對外開放的基本方向,作為官方喉舌,自然要加以配合,CCTV在1990年代中期改版的東方時空和焦點訪談等欄目,以及後來的新聞調查、法治時間等欄目,就反映了這種變化,親改革親市場親法制的內容更多地出現在CCTV平臺之上,CCTV的形象和評價也隨之獲得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出鏡頻繁的各路主持人,更是獲得如同眾星捧月的地位。

然而,這一過程在若干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悄然的反轉。有限市場化和對外開放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成果,但這一成果並未如人期待那般轉化為進一步制度變革的動力,反倒是催生出了一種被稱之為「中國模式」的保守立場。這一立場的發生機制並不複雜:有限市場化和對外開放本就在極權體制的既有框架下展開,體制不僅佔有了最多的收益,更試圖將這一利益格局加以保持,於是在思想領域也對這一成果加以收割,將有限市場化和對外開放帶來的成果,用於證明體制本身,用於抵禦進一步的制度變革。

隨著這一保守立場的確立,曾經為有限市場化和對外開放鼓吹護航的各路輿論平臺,也逐漸轉而為所謂「中國模式」鼓吹:民族主義抬頭、普世價值退場;市場和開放被貶低、制度自信被宣揚。在這一過程中,既有如南方報業這樣不識相,拒絕主動配合從而遭到一再整肅的,也有CCTV這樣識時務者為俊傑,主動迎合乃至積極表現的,芮成鋼則又是其中積極表現之佼佼者,王思想所總結的「四個恥辱性事件」中,芮的言論大多符合這一脈絡。隨著這樣的悄然翻轉,CCTV一度擁有的民間正面形象和評價,也隨之逐漸滑落,以筆者的觀察,這一過程發生於大約十年前,與所謂「崛起」到「中國模式」的推出若合符節。

近年來,官方意識形態保守化傾向更加明顯,對於普世價值等自由化觀念的傳播也越來越持不容忍立場。有限市場化和對外開放的成功,並未如期待那般,塑造出什麼跨越體制的共識,反倒是促成了深刻的意識形態鴻溝:在體制的擁護者看來,成功再清楚不過地說明瞭現有體制的合理,而在另外一些人眼中,成功意味著市場、法治、開放的正面價值,從而也就意味著進一步改革的必須。這當然是一個無法加以調和彌合的對立立場。而在運作中,體制更多地動用自己掌握的話語平臺如CCTV,民間人士則聚集在微博這樣的新興平台上,一種從話語到平臺的全面對立態勢,也隨之逐漸清晰浮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芮成鋼「擅自代表」之類的表達,更像是對於民間人士的公然挑戰,而因為其所在平臺的地位和屬性,芮成鋼也因此成為了某種符號性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對芮成鋼的持續嘲諷調侃,其實也就是對體制話語和平臺的反擊回應。

芮成鋼沒有成為他想代表的「中國」、「亞洲」的代表,倒是成為了「體制」的代表,成為了體制話語的代表,成為了反對普世價值,鼓吹中國模式,張揚民族主義,維護體制利益的代表,正因如此,芮成鋼的倒霉,才贏來來這麼大面積的幸災樂禍。當然,在這當中,芮成鋼本人的特點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他咄咄逼人的態度背後其實相當淺薄的認知,放大了人們對他的輕蔑。然而,必須要看到的是,不僅僅是芮成鋼,而是幾乎所有被符號化了的體制維護者,都在微博這樣的新興平台上遭遇到了程度不等的抵制、調侃乃至嘲弄,比如胡錫進,又比如王志安,在這樣反應的背後,是當代中國難以彌合的意識形態鴻溝,是日益對立升高的話語衝突。

時至今日,微博上仍經常流傳著段子手們創作的「白岩松」、「崔永元」語錄,多為自由化傾向的內容,包括去年柴靜《看見》一書的風行,顯示出CCTV正面形象的遺產猶在,而芮成鋼事件後的一邊倒反應,則又顯示出CCTV平臺及其所操持的話語所遭遇的普遍反對正在急劇升高,迅速蔓延。隨著體制保守化立場的強固,以及對普世價值等自由化理念的持續圍剿,可以預見,類似的話語衝突還將加劇,同時,由於體制掌握著所有公開的話語平臺,官方VS民間、公開VS地下、牆內VS牆外的平臺分化也將日漸清晰,對於2013年不斷推出各種「共識」的公共知識份子而言,這或許是個災難性的前景,但卻是難以迴避的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動向雜誌2014年7月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