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貨幣政策錯在哪?

作者:鈕文新 發表:2012-11-21 12: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央行周小川行長在解釋過去10年貨幣政策的複雜性和正確性,儘管也做出了一些檢討式的說明,但總體看,他迄今也沒有真正搞明白貨幣政策為什麼引起了全社會的不滿,央行到底錯在哪了。

分時期看一下。第一,2002年到2007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之前,中國的經濟過熱是假象,是因為美國在「次貸」的刺激下,大量原本沒有消費能力的人,消費能力劇增,從而增加了對中國一般性消費品的進口需求。那時的投資增長極快,是因為出口的拉動。企業面對大量出口訂單,不得不加大投資,擴大產能。

為什麼要回顧這件事?這說明,當時中國的經濟過熱是「被動的」,是因為美國消費過熱形成的。這樣的過熱與「主動性」經濟過熱有著本質的區別。

「主動性過熱」可以通過緊縮貨幣達到抑制需求的目的,但對「被動性過熱」毫無意義,反而加速了資金與出口商品的週轉速度,加劇中國商品出口競爭,壓低出口價格,這也是美國2000年之後之所以不斷放大貨幣發行,卻不發生通脹的根本原因。

當時中國確實發生了貨幣供應高速增長的情況,那也不是主動的增長,而是美國消費過熱,通過中國間接拉高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中國資源進口價格不斷上漲,企業流轉貸款需求量增加,而倒逼央行多發貨幣的結果。

正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會王健所說:這時候的貨幣多發是物價上漲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所以,緊縮貨幣只能導致誤的結果。

這個錯誤的結果就體現在:中國內需經濟受到嚴厲壓制。因為,中國緊縮貨幣只能抑制內需,而無法抑制外需。不是嗎?

當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美國人消費驟然停滯,中國經濟增速斷崖式跳水。這就逼迫政府不得不啟動4萬億刺激計畫,刺激的是什麼?是內需。稍微懂一點數學,我們就明白,這4萬億其實就是過去緊縮貨幣,緊掉的內需。

第二,危機發生之初,大多數金融官員和經濟學家都沒有意識到這場危機的嚴重性,就連危機的性質也沒搞清楚。

回顧當時,2008年3月,危機已經十分嚴重的時候,中國還在繼續緊縮貨幣,等到宏觀經濟數據已經出現大問題,才開始突然間的大掉頭。

而2009年第三季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危機看似稍有緩解,甚至把發達國家回補庫存而引發的中國出口增長視為危機已經過去的先兆,立即退出刺激政策。

更要命的是,退出不是從財政端退出,而是從貨幣端退出,執行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按周小川的解釋,穩健貨幣政策是中性。中國央行並不理解「貨幣中性」的真實內涵。

筆者認為,中性貨幣政策指的是:不加油、不剎車,被動跟隨財政政策的進退而進退──就好比數字中的「零」──非奇非偶──不緊縮、不擴張。但我們不是,中國是用緊縮的手段逼迫貨幣供應減速。

積極財政政策與緊縮貨幣政策相配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政府項目吸乾貸款,中小企業生死一線,高利貸危機叢生,國民經濟主動性增長動力喪失殆盡,人民幣不斷升值。內需和外需一起萎縮,以至於4萬億強大的動力沒電了,不得不開始新一輪刺激。

央行為什麼總是超調?從周小川行長的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原來,中國央行不僅存在判斷性錯誤,而且把貨幣政策這一「藝術問題」當成了「數學問題」。這是更加致命的錯誤。

學數學的人都知道,一個函數中如果有3個變數,這個函數的關係就已經極其複雜了。如果不止3個,而是更多,這個函數隻有在條件十分苛刻的前提下,才可能會有結果。

所以我堅信,中國央行的函數隻是一個條件極其嚴苛的理論公式,而根本談不上去完整地描述現實經濟。尤其是加入了美國貨幣政策對中國的干擾,它們的函數一定是發散的,而不可能出現收斂的結果。

正是因為這樣的「偏好算術」、「無視藝術」,所以必然導致中國貨幣政策的另一重大缺陷,就是我們常說的:只管數,不管人。

就是說,貨幣政策只關注數據的高低,而無視市場心理調適。這就是為什麼這幾年中國金融市場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也是股市為什麼變成今天這樣的關鍵所在。

筆者認為,這樣的貨幣政策「方式」必須結束。否則,不等「央行的函數收斂」,中國經濟已經死掉了。筆者再次重申:貨幣政策是藝術,而不是技術。是「得道者」積道之大成而後的善為,而絕非「從技者」以技之所長而自娛的賣弄。

来源:BWCHINESE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