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的變和不變

發表:2012-06-30 07:4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北京的港式茶餐廳越來越多了,不是模仿港式的那種,而是香港人自己來開的。在這些餐廳裡面,周圍總是會響起粵語;很多時候,都可以聽到香港顧客在那裡談論內地人現在是多麼的有錢。
 
這些地道的茶餐廳通常都不大,老闆們通常會親自坐鎮打理。我想起上海那家茶餐廳的老闆,那應該是兩年前,坐在他那家裝修的非常六十年代的餐廳裡面,他告訴我:在香港,像他這樣的餐廳已經做不下去了,因為租金太貴。尤其是大地產商名下的商場,(當然,沒有商場不是大地產商的),他們會連接租戶的電腦,根據租戶的營業狀況,來決定加租金的幅度,以及是否要把不賺錢或者賺錢不多的租戶趕走。
 
這樣的後果就是,幾乎所有的商場,被連鎖店佔領,佔領的結果是壟斷,拿超市來說,雖然多了一些品牌,但是這些品牌只不過是同一集團下面的加強版,賣更貴的東西而已。而讓市民更無奈的是,這些加強版的超市,迅速地成為唯一的選擇。
 
幾年前,新界的一些居民,在facebook上面發起過一個活動,抗議地產商把一家平價的百貨公司趕走,取而代之的是專門售賣比較昂貴貨品的百貨公司。這家新的百貨公司,雖然有著一個日本名字,但其實就是這家地產商名下的產業。地產商除了要大小通吃,還有一個打算,那就是為了分流自由行的內地遊客,因為在地鐵火車沿線的商場,已經有點不堪重負了,於是地產商甚至開始了這樣的服務:在廣州深圳等地提供直通巴士,把這些內地購物客帶到遠離火車沿線的商場。
 
對於內地購物客來說,到香港購物,不僅僅是名牌,更多是日用品,嬰兒食品,柴米油鹽,甚至水果蔬菜。我不知道這種改變是從哪年開始的。之前,是香港人北上採購日用品,特別是食品。但是現在,一來內地物價飛漲,很多用品算下來,香港更加便宜;二來也實在對於食品安全問題不能放心。至少,香港有嚴格的產品安全檢測,即便是內地供港食品,也需要特供。
 
幾個月前去中環剪頭髮,已經幫襯那家店快十年了。坐在落地窗前,習慣性的望向窗外,就是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師傅感覺到我的疑惑,提醒我:「你沒有發現,那家健身中心不見了嗎?」我恍然大悟,窗外那些乘著午飯時間來健身的中環男女們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銀行的服務中心。不過這是很奇怪的事情,因為銀行的鋪面,應該是在主街上,怎麼淪落到了這裡?師傅告訴我,現在,主街完全被金鋪佔據了,於是,銀行搬到了這裡。而這裡的小店,只能搬到更小的街道,或者變成樓上鋪,或者就乾脆結業。租金也因此而漲了很多。他都不知道,自己這家開了二十多年的店,還能夠堅持多久。
 
這樣的改變,都是因為自由行。時代廣場的電影院被LV取代了——對於自由行來說,多了一個方便購物的地方,但對於香港本地民眾來說,則少了一個休閑的去處。 
 
最近一次回香港,鄰居告訴我,我們那裡的房價上漲了很多,因為一個旅遊項目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我住的地方本是香港郊區一個安靜的鄉村。但現在正在建或許是香港最高的觀音像,還會有人造沙灘。從我家的窗口望出去,正好對著觀音像的正面。也許對有的人來說,這是值錢的景觀,但是對於我來說,無法明白,為何要用人工的痕跡,來破壞原本自然的環境?我甚至可以想像,未來,一車車的大巴士會如何打破這裡的寧靜,狹窄的兩車道,勢必會變得擁擠不堪。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人,這是我們所要的生活嗎?我的鄰居是環保專業人士,他更加擔心,人造沙灘會污染現在清澈的海水。只是,環保團體的聲音,能夠和地產商抗衡嗎?
 
回歸十五年,對於要建設一個怎樣的香港,每年特首的施政報告裡面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描述,現在回想起來,都不太記得了;提過中藥港,好像沒有太多的下文;至於數碼港,變成了又一個房地產項目而已。倒是特首曾蔭權提出要建設向倫敦紐約看齊的國際大都會讓我記憶深刻。當時只有一個感想:是不是特首北京去得太多,看到那樣快速的發展,於是沾染了同樣的毛病?
 
CNN有一個報導,說香港的基尼係數已經超越了新加坡以及英國:最貧困的百分之十的人,每個月只有二百多美元的收入;而最富有的百分之十,月收入超過一萬七千美元。雖然在香港,公共醫療和公共教育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網,但是就連新當選的特首梁振英都公開承認,目前貧困人士的日常生活正在遭遇非常嚴重的問題。
 
曾經在銅鑼灣街頭看過這樣一個展覽,看看低收入人士和家庭他們的居住環境以及一日三餐可以吃點什麽。對於生活富足的人來說,你可能無法想像,一家三口居住在只有兩平方米、被間隔出來的房間裡面;你也難以想像,有的人,一日三餐,就是依靠慈善組織的一頓飯,或者是好心的鄰居,掛在門口的一袋麵包店賣剩的麵包。
 
解決這樣的狀況,從來都是政府的責任。自由行帶來的表面經濟繁榮,最終受惠的依然是大財團。雖然也創造了就業機會,但是對於大部分香港民眾來說,承受的卻是這種繁榮帶來的物價上升、樓價上升、生活成本的上升,而收入的增幅,遠遠跟不上通脹。
 
因為認為是政府的責任,也就可以理解社會上的不滿和怨氣,即便是「蝗蟲論」,在這樣的聲音後面,依然還是對於政府不作為的不滿。
 
一些內地民眾批評香港,總是會用這樣的理由:英國人統治的時候,你們沒有民主,現在為何叫得那樣大聲?其實,這些人從來都沒有瞭解過香港。香港對於這些人來說,只有一個殖民地的標籤,卻看不到在殖民地的標籤下面,香港如何走到今天。香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香港人的民主意識,香港對於法制和自由的堅守,所有的這些,都可以回溯到以前。他們也不瞭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於政府的要求,對於自己的權利,對於自己的義務,是如何一點點的認識,一點點的提高,一點點的要求。
 
其實這些批評者只要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或者自己身邊的人,就會理解,每個人都有要求更好的權利,一個社會才會向前,而不是停滯甚至倒退。
 
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後的香港,城市的外表變化,當然比不上北京、上海,甚至比不上內地的一些地方。這也許讓一些執政者感到遺憾,但對我來說,香港的變化已經夠多了:新的政府總部,新的立法會,新的地標;天星碼頭沒有了,喜帖街沒有了,越來越多富有人情味的小店舖,小街區沒有了;講普通話的人多了,會講普通話的人也多了。香港變得沒有以前乾淨了,香港人的服務,也沒有以前專業了,香港和內地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小了。對我來說,只剩下司法,還支撐著這個地方。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