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會》中程長庚飾魯肅
程長庚(1811∼1880),名椿,譜名程聞檄,清朝同治、光緒時期技藝非凡、聲名赫赫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工文武老生,是徽班進京後由演唱徽調、昆腔衍變為京劇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曾被清末畫家瀋蓉圃繪入《同光十三絕》畫譜。他曾任三慶班主,同仁尊稱其大老闆。曾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臺、四喜三班總管。他腹笥淵博,能戲300餘出,他與四喜班張二奎、春臺班余三勝,為京劇第一代演員的三位老生傑出人才,雖比余、張享名較晚,但其威望極高,並稱老生三傑、老生三鼎甲,程長庚名列"三鼎甲"之首。被稱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
程長庚,名椿,譜名程聞檄,一名聞翰,字玉山(一作玉珊),號榮椿,乳名長庚。道光年間入京,曾先後居住宣南石頭胡同和百順胡同,享名後寓所名四箴堂。祖居安徽懷寧石牌鎮,清嘉慶十六年農曆辛未十月初七日出生於潛山縣王河鎮程家井,為程氏51代裔孫。幼年在徽班(三慶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戰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後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為京劇藝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清光緒五年農曆十二月十三日亥時歿,葬於彰儀門(今廣安門)外石道路旁北側。
程長庚出科於徽班,自然他所學的同樣具有徽班演員的特點,那就是文武昆亂不擋,十門角色都能拿起來。由於他有這樣紮實的根底,所以能演劇目十分豐富,不僅老生本工的正副角色,他都會,而且武生戲、淨角戲也都能演。即以他的靠把戲來說,五種顏色靠戲的角色,他都能演。
程長庚唱腔,脫胎於「徽調」,取法於楚調,兼收昆曲、山陝梆子諸腔之長,溶匯為「皮黃調」,卻以徽音為主。當時稱徽派。倦游逸叟在《梨園舊話》中說他「亂彈唱乙字調,穿雲裂石,餘音繞樑而高亢之中又別具沉雄之致」。他的嗓音內行話叫「腦後音」,他講求字正腔圓,不事花哨,直腔直調,沉雄爽朗。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於剛;發聲吐字,安徽的鄉音土味較濃。
程長庚的做工身段,一招一式,都是遵循老徽班演法,絕不稍逾規矩。他的投袖(單投袖),揚袖、捋髯等小身段,也無不講求「端凝肅穆」。他的表演善於體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現其氣質、神采,做功身段沉穩凝重。
我國戲曲演員,由於社會職業、歷史地位與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及作用,逐漸形成了一種愛國、尊師、助同行的傳統美德,同行們管這種美德叫「戲德」。正是由於這種美德的長期沿襲,從而維繫了戲曲事業的鞏固與發展,促進了戲曲藝人的互助與團結,也加強和完善了戲曲藝術家在觀眾中的美好形象。「梨園泰斗」程長庚,就是具有這種崇高美德的典範。
清道光年間,「執歌壇牛耳」的程長庚,不僅台上技藝精到,而且台下品德卓越。辰穆公在其所著《伶史》中記稱,程的品德「雖古時賢宰相,比之亦不及矣!」而其藝術成就,《燕塵菊影錄》更說,程是「融昆弋聲腔於皮黃中,匠心獨運,遂成大觀。」台上表演又是「一經出場,不啻現身說教,使觀者如面古人,肅然起敬。」尤為可貴的是,「長庚視同行如手足,藝友每遇家資拮据,他便勇解私囊從不吝惜。」而他自己卻是「布衣粗食,素資甚微」。作為當時「三慶班」的班主,「四大徽班」的總管,又是「精忠廟」的廟首,還獨一無二受過咸豐(文宗)皇帝恩賜的「五品頂戴」,而生活上卻極簡樸,「終年身著一件舊布藍衫,猶如鄉下教書先生」。清代每遇皇帝去世便要「遏密八音」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此時戲曲藝人幾都生活無著,於是,長庚便帶領他們到城外小茶館去唱「清音桌」,得到一點微薄收入他全都歸眾所有,自己分文不取,卻心安理得。
1840年(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喪權辱國,與洋人簽訂了臭名昭著的「南京條約」,為此全國人民義憤填膺。這時「長庚痛欲絕」,他從此「謝卻歌臺,終日閉戶不出,郁鬱於心」。不唱戲無生活來源,經常寅吃卯糧,食無隔宿,友人勸他「出山權宜,以解燃眉」,他「泫然涕淚曰:‘國蒙奇恥,民遭大辱,吾寧清貧亦不濁富。何忍作樂歌場’!」說完「潸然淚下」。這種憂國憂民,樂善好施的品德,即是今天看來,也同樣是值得人們尊仰和效法的。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