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的古琴(圖)

發表:2009-12-04 22: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高中時通讀《世說新語》,始知廣陵散。多年來,嵇康臨刑撫琴的畫面在頭腦中竟一直揮之不去,唯獨遺憾奉為絕唱的廣陵散卻四處尋覓不得。(大學時,無意從網路搜得此曲,透過劣質的音響,沉穩、清澈的琴聲在狹仄的宿舍響起,雖不甚精通音律,仍為此曲所演繹的跌宕起伏之氣韻所深深感染,久未自拔,然彼時尚不知古琴為何物。)

直至跟隨天津藝術團的老師學琵琶,才填補了這塊無知。記得當時這位老師將古琴譽為陽春白雪,在練習的難度上有"千日琵琶百日箏"之說,而要想習得古琴,又將是難上加難,因此走到今天,古琴已經是氣息奄奄了。在為古琴扼腕痛惜的同時,我仍然掩納不住內心的一份好奇,既然被人稱為天籟,再難也必將有人習之,為何會走到今天這步田地?

前不久一友人與我談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古琴。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藝術名列其中。一時間,古琴彷彿是久旱遇甘霖,在中國的大大小小城市掀起了談論古琴的熱潮。從報紙到網路論壇,報導古琴討論古琴成為一種時尚。又因為古琴的"古"、古琴的"難",學習古琴成為一種品味的象徵,多少風雅之士孜孜以求。朋友聚會撣灰淨手,揮手幾曲,講些文化歷史,就會讓入座者艷羨不已。

然而,對古琴瞭解越深,我就越為古琴目前所處的景況而擔憂。這種哄抬出來的地位、這種打擂臺似的所謂對遺產的保護,之於古琴的命運,究竟成效幾何?

古琴,又名"七弦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獨奏兩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琴的地位非常重要而獨特,它並非一般常見的表演、娛樂的樂器,也並不擅長塑造具體人物形象和敘述故事情節,而是中國古代文人用以抒懷、寄情、言志的工具。所以從一開始,古琴就更傾向於將自己定位為孤獨而不合群的避世者。因缺乏動人的故事而無法深入到市井生活,因融合了太多的哲學、美學思維而無法為眾人所欣賞,這就是古琴。欣賞古琴,不能是簡單的感觀動作,而需要想像的極大配合。飢腸轆轆和充滿肉慾者無法融入個中所表達的意境,學識淺薄者唯有望洋興嘆。於是走到今天,古琴就只好"曲高和寡"了。

其實,從源遠流長的歷史當中可以看到,古琴並沒有所謂的全盛時期。哪怕是古人,也常常發出"子期難求"的感慨。處於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經歷了文化的多次改造,目前所培育出來的一代人是文化斷裂的一代,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缺乏鑒別和吸收的能力。面對古琴藝術這類古人所留下來的珍貴遺產,有多少人是真正從內心的角度去感知和認同的。於是,古琴多少就淪為極少數人以琴會友的雅好。於是乎,所謂的擔負歷史使命的"文化工作者"就開始出來呼籲了。一"著名"古琴藝術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古琴應該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潮流,走上舞臺,走向觀眾......我第一次感受到名人的盲目和無知。相反,一位朋友說的好,他說:"音樂更多時候是一個人的,上百上千人在一起聽音樂,真不知道人們在那裡聽什麼。樂器是有性格的,它靜靜地待在那裡什麼也不是,一旦被人操縱著,它的性格就出來了,該是什麼就是什麼,往往是,到後來不再是人操縱樂器,而是樂器操縱了人。"他的話用在古琴身上真的是恰如其分。我們善良的試圖挽救古琴藝術的人們啊,我們怎麼能寄希望於將古琴藝術商品化呢?即使普及了古琴,缺乏文化底蘊的音樂又有什麼神韻可言?或許,我們更應該反思,對於歷史,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究竟丟棄了多少,歷史遺產的保護終究不是權宜之計,我們要留給後人的也不當僅僅是一個空殼。



来源:華夏風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