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被紅夷大炮炸死的真相

作者:胡漢輝 發表:2008-10-26 20:2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清太祖 :努爾哈赤

1626 年正月,「努爾哈赤」率軍攻打遼東重鎮「寧遠城」。明軍守將「袁崇煥」【令閩卒羅立】,發射重達三千斤的紅夷大炮,【循環飛擊,殺其貴人。每發糜爛數重】。當場擊斃努爾哈赤的愛將「火狐狸」及努爾哈赤的親侄兒,並擊中努爾哈赤坐鎮指揮的黃龍帳,最終導致努爾哈赤因重傷而亡。   

為什麼「閩南人」能異軍突起,優先於其它各省份,首先掌握鑄造紅夷大炮技術,並在寧遠之戰勝努爾哈赤?

從地理位置上看,泉州「刺桐港」位於我國東南沿海中部,與「臺灣海峽」相交通。自元代起,刺桐港的海外貿易,和社會經濟逐漸達到鼎盛。

1291 年春天「馬可波羅」從泉州刺桐港起航到「達波斯灣」。從此,波斯的阿拉伯人不斷湧入,閩南人與阿拉伯人通婚所繁衍的後代,成為新一代「閩南人」。馬可波羅漂泊、奮鬥、發跡的人生被新一代閩南人所效仿,1291 年馬可波羅揚帆離開泉州以後,閩南人就步其履轍,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尤其是東南亞各國。

相較於中國其它地區,閩南與菲律賓的往來既多且早。早在明萬曆二年(1574 年)追剿海賊「林鳳」的事件中,雙方官府即有所接觸。其時,西班牙人初佔菲島,物資供應頗賴每年來航的中國商船,而所載去的貨物當中除生活用品外,還包括火藥和鐵彈等軍備物資,以及製造銅炮和彈藥的原料。

其時,馬尼拉的閩南人也一直維持在數千至三、四萬之多,頻繁的交往為「呂宋大銅炮」鑄法傳華提供了絕佳條件。

明萬曆 31 年(1603 年)癸卯歲的「呂宋慘案」發生之後,死裡逃生的馬尼拉閩南人親眼目睹了鋼鐵、文明與技術的厲害,它們比大刀、長矛更佔優勢。他們明白只有學西人之長技,才能有效阻止這種慘絕人寰的悲劇再次發生。

勤奮好學而又智慧的閩南人,不僅學習西班牙人鑄造火炮的工藝流程,還將中國先進的熔鐵工藝,與西人的鑄銅技術相融合,巧妙地利用銅的熔點(1083℃),遠低於鐵(1538℃)的物理性質,在「鐵胎」(炮管)澆注冷卻以後,再用泥模或用失蠟法制模,並澆鑄銅壁,透過「鐵胎」外銅壁凝固時的收縮力,加強炮體抗壓強度,鑄造出數千斤重銅鐵炮管的「新式紅夷大炮」。

這種新式紅夷大炮,告別了中國傳統火炮的:「受藥不多、放彈不遠、不迅不直」、「微弱的炮口初速」時代!成為【無敵天下之神物!】不僅如此,這些閩南人還偷學西班牙人使用火炮的技術,從大炮的:測距、瞄準、調整仰角,裝填火藥至最後的發射要領,並代代相傳。

戰爭,是武器的威力與作用的歷史見證人。「薩爾滸之戰」慘敗的 7 年之後,寧遠大戰在即。由閩南人鑄造的 11 門紅夷大炮,被安放在城外演武場中。圍繞這 11 門紅夷大炮,是否參加與努爾哈赤的生死決戰爭論不休。有人擔心會重蹈遼東戰役之履轍,大炮炸膛而殺害自己的士兵;有人認為這會被敵人所用,主張用鍛鐵將各炮的火門封死,莫衷一是。

「火器把總」「彭簪古」與「孫元化」在京城受過嚴格訓練,對這批紅夷大炮的巨大威力與作用心中有數。他們認為可以【憑堅城,用大炮。】以「羅立」為首的 26 位閩南炮兵,支持彭簪古的戰術主張。

守將「袁崇煥」認為,這 11 門紅夷大炮身管長、管壁厚、射程遠,是擊殺快速密集騎兵的先進武器,他認為【虜利野戰,惟有憑堅城以用大炮一著。】他下令,火速將城外 11 門大炮運入城內,架設在東、西、南、北四個城頭。同時命令「彭簪古」負責指揮東、北方向炮群;「羅立」負責指揮西、南二面大炮,彼此相互援應。

戰爭的結果,由羅立操射的那尊 3000 斤重的紅夷大炮,擊斃努爾哈赤的侄孫和愛將火狐狸,努爾哈赤本人,也被羅立發炮打中黃龍幕帳致重傷而亡!

「寧遠大捷」是明朝從撫順失陷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是自;【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的一個大勝仗!明熹宗聖旨稱:【此七八年來所絕之,深足為封疆吐氣!】

天啟 6 年 3 月,立首功的「紅夷大炮」被封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彭簪古」因指揮作戰有功獲加「都督」職銜,而操管該炮的閩卒「羅立」被提升為「把總」。

天啟 6 年 4 月,「禮部」更奉旨差官「拜祭」寧遠退敵的紅夷大炮,正式奠定了由閩南人鑄造的新型紅夷大炮,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地位。

天啟 6 年,明軍在寧遠城頭重創努爾哈赤軍隊的紅夷大炮是誰鑄造的?努爾哈赤是被誰打死的?這兩大歷史疑問一直是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2005 年,福建「石獅市博物館」,從民間收集到一塊明代兵部尚書「黃克纘」,為其堂兄「黃克立」撰寫的墓誌銘。透過墓誌銘這一物證和《明史》及相關史料,終於拂去歷史謎塵弄清楚了兩大歷史事實:閩南人鑄造的紅夷大炮重創了努爾哈赤軍隊;努爾哈赤是被「閩卒」用紅夷大炮炸傷致死的!

《黃克立墓誌銘》銘刻在一塊長 50 厘米、寬 30 厘米、厚 3 厘米的青草石上,用蠅頭小楷,言簡意賅地闡述了「寧遠大捷」中立下戰功的閩南人,是「黃克纘」委託侄孫「黃調煥」從泉州同安招募而來的:

【余(黃克纘)為戎政兵部尚書,值建賊(努爾哈赤)攻遼陽,京師大震,余命兄(黃克立)孫調煥募同安(泉州府同安縣)善鑄呂宋炮(紅夷大炮)者 14 人,攜之入京。鑄 30 門而上疏解其六於遼,令煥(黃調煥)為守備,將南京所攜工用炮者 30 人與之偕。內一炮重 3000 斤,為參將李秉誠取守奉集堡。夷將火狐狸將 20000 人來攻城,炮一發擊死賊 800 人,殲其二將,乃火狐狸與哈赤侄也…】(墓誌銘內容摘錄)

「黃克纘」(1550-1634 年),福建晉江梅林(石獅市永寧鎮梅林村)人。明萬曆 47 年(1619 年)遼東戰役——薩爾滸之戰爆發,明軍全線敗北。為了扭轉遼東敗局,明神宗下詔召黃克纘入京任「兵部尚書」,協理京營戎政。

黃克纘知道閩南人早在明萬曆 2 年,就與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有頻密的往來與接觸,並且建立了深厚友誼,得到鑄造「呂宋銅炮」之秘訣。

他委託「黃調煥」招募泉州府同安縣(當時同安屬泉州轄區),善於鑄造「呂宋大銅炮」(紅夷大炮)的 14 人到北京,第一次鑄造出 30 門大炮,並調其中 6 門到東北前線。其中一門重達 3000 斤,由當時的參將「李秉誠」帶到軍事要地奉集堡。「黃調煥」也因此被朝廷授守備銜。



来源:中華遺產雜誌 2007 年第 6 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