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背死去的兒子回家:別把他丟在廢墟裡(圖)

發表:2008-05-28 23:0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男子背遇難兒子屍體回家

5月19日的全國哀悼日,一家人覺得也應該做點什麼。

村子裡找不到旗桿,也沒有國旗,他們便在帳篷邊豎起一根竹竿,在竹竿的中部捆上一塊紅布,就算是下半旗了。每天下午的2時28分,這戶農民就在旗桿下站上一會兒,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死難者的哀悼。

偶爾有微風吹來,這塊微微抖動的紅布,和天藍色的帳篷布,構成了山坡上的一縷亮色。

(一)

在前往地震重災區的山路上,我第一次遇見了程林祥。

那是5月15日下午大約2點鐘的時候,距離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已近3天。大範圍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摧毀了通往映秀鎮的公路和通訊,沒有人知道鎮子裡的情況究竟怎麼樣。我們只能跟隨著救援人員,沿山路徒步往裡走。

那已經不能稱之為"路"了。連日的大雨,把山路變成了沼澤地,每踩一步,大半隻腳都會陷進泥漿裡。無數從山上滾落的磨盤大的石頭,在人們面前堆成一座座小山。

救援者幾乎每人都背著30斤重的救援物品,在爛泥漿和亂石堆中穿行。他們一邊要躲避山上不時滾下的足球大小的碎石,一邊要防止一腳踏空。在腳邊十餘米深的地方,就是湍急的岷江。那是雪山融化後流下的雪水,當地人說,即便是大夏天,一個人掉下去,"五分鐘就凍得沒救了。"

沿途,到處是成群結隊從映秀鎮逃出來的災民。他們行色匆匆,臉上多半帶著惶恐和悲傷的神情。這時,我看見一個背著人的中年男子,朝我們走來。

這是一個身材瘦小、略有些捲髮的男子,面部表情看上去還算平靜。背上的人,身材明顯要比背他的男子高大,兩條腿不時拖在地面上。他頭上裹一塊薄毯,看不清臉,身上穿著一套乾淨的白色校服。

同行的一個醫生想上去幫忙,但這個男子停住,朝他微微擺了擺手。"不用了。"他說,"他是我兒子,死了。"

在簡短的對話中,這個男子告訴我們,他叫程林祥,家在離映秀鎮大約25公里的水磨鎮上。他背上的人,是他的大兒子程磊,在映秀鎮漩口中學讀高一。地震後,程林祥趕到學校,扒開廢墟,找到了程磊的屍體。於是,他決定把兒子背回去,讓他在家裡最後過一夜。

緊跟程林祥的,是他的妻子劉志珍。她不知從什麼地方撿來兩根樹幹,用力地拿石頭砸掉樹幹上的枝杈,然後往上纏布條,製造出一個簡陋的擔架。在整個過程中,她始終一言不發,只是有時候略顯暴躁地罵自己的丈夫:"說什麼說!快過來幫忙!"

擔架整理好後,夫妻倆把程磊的遺體放了上去。可擔架太沉,他們抬不上肩膀,我們趕緊上去幫忙。

"謝謝你。"她看了看我,輕聲說道。原本生硬的眼神,突然間閃現出一絲柔軟。

在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什麼東西狠狠揪了一下。

因為急著往映秀鎮趕,我不能和他們過多交流。望著夫妻二人抬著擔架,深一腳淺一腳離去的背影,想到這一帶危機四伏的山路,我決定,從映秀鎮回來後,就去找他們。

(二)

5月16日,我從映秀鎮回到成都。從那天開始,一直到21日,每隔幾小時,我就會撥一次程林祥給我留下的手機號碼,但話筒那邊傳來的,始終是關機的信號。

5月21日上午10時,在結束了其他採訪後,我和攝影記者賀延光商定,開車前往水磨鎮,去找尋這對夫妻。

從都江堰前往水磨鎮的那段山路,已經被救援部隊清理過,勉強能夠通車。但這幾天,餘震始終沒有停止,路上又增加了幾處新的塌方點,很多路段僅能容下一車通過的寬度,路旁不時可以看到被巨石砸毀的面目全非的各種車輛。去過老山前線的賀延光說,這些車就好像"被炮彈擊中了一樣"。

路上,我們還經過了兩處很長的隧道。地震給隧道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車燈隱約的照射下,能看到山洞頂部四處塌落,裸露在外的巨石和鋼筋張牙舞爪。隧道內還有一些正在施工的大型車輛,回聲隆隆,震得人耳膜發脹。

黑暗中,我突然間意識到,數天前,程林祥夫妻走的就是這條山路,抬著兒子的屍體回家。在四週一片黑暗的籠罩下,他們會是怎樣一種悲傷與絕望的心情?甚至,他們倆能夠安全到家嗎?

到水磨鎮後,我才終於鬆了一口氣。

鎮上的許多居民說,數天前,他們都看到過一對夫妻,抬著兒子的屍體經過這裡,往山上去了。但他們不認識這對夫妻,也不知道他們住在哪裡。

水磨鎮派出所的一位警察說,本來,他們可以通過全國聯網的戶籍檔案,查到程林祥的住址。但現在,鎮上沒有電,網路也不通,沒有辦法幫助我們。

程林祥沒有給我們留下詳細地址,但在之前簡短的對話中,他曾告訴我們,他的二兒子程勇,在水磨中學上初中。

果然,水磨中學的很多老師都認識程磊和程勇。他們告訴我們,程林祥的家,就在小鎮外山上幾里地的連山坡村。

和映秀鎮比,地震給這個小鎮帶來的破壞不算太嚴重,兩旁還有不少比較完整的房屋。前方的路已經不能通車,我和賀延光小心翼翼地穿過滿是磚塊和瓦礫的街道,沿途打聽前往連山坡村的道路。

(三)

下午3時許,在山下的一個救災帳篷前,我們終於找到了程磊的母親劉志珍。

劉志珍已經不太認得我們了。但當我們告訴她,那天在映秀鎮的山路上,是我們幫她把擔架抬上肩膀時,她原本陌生的眼神,一下子變得熱切起來。

"對不起,對不起。"她開始不住地向我們道歉。因為她覺得,那天在山路上,她對我們很冷漠,"有些不夠禮貌。"

這天下午,有部隊把救災的糧食運到鎮上,她和程林祥下山去背米。老程已經先回山了,她聽村子裡的鄰居們說,都江堰有很多孤兒,便聚在這個帳篷前,商量起收養孤兒的事情。

"這幾天,我心裏空蕩蕩的。"在帶我們回家的山路上,這個剛失去愛子的母親邊走邊說,"有人勸我再生一個,可我覺得,這也是浪費國家的資源。不如領養一個孤兒,然後像對程磊一樣,好好對待他。"

我們都沉默了,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只能跟著她,沿著泥濘的山路往上走。

程林祥的家,在連山坡村的半山腰上,一座貼著白瓷磚簡陋的三層小樓。這本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程磊96歲的曾祖母還健在,爺爺奶奶還能下地干農活。這對只有初中文化的夫婦,原本在鎮上的一個建築公司打工,他們每個月收入的一半,都要用來供養兩個孩子上學。

程林祥還認得我們。"我們家蓋房子,沒和別人借一分錢。"他頗有點驕傲地說。而更讓他驕傲的是,兩個兒子都很懂事,在學校的成績也都不錯,前一陣時間,他還在和妻子商量著外出打工,為兄弟倆籌措上大學的學費。

但現在,一場大地震之後,原本洋溢在這個家庭裡的圓滿的快樂,永遠地消失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