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先是宣布為了削減預算赤字,他將自行減薪30%,其它閣員也減薪10%,此外,雖然安倍也表示「將努力促使日中關係進一步發展」,但他也強調,身為第一位戰後出生的首相,他將領導國家朝正確的方向前進,讓日本成為充滿機會與活力的國家。
此外,他所公布的新內閣名單中有九位「日華議員懇談會」成員,由於新內閣的保守色彩濃厚,包括外相由麻生太郎留任,防衛廳長官由前任防衛廳長久間章生出任,都是對中國立場強硬的鷹派人物,以至於被日本在野黨戲稱為「鷹派內閣」。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使得那些一心期待在安倍上臺後,能夠改善日、中關係的人們頓時心涼了一大截,比方說,親中國色彩鮮明的「中國時報」在九月二十七日的報導中,就以「安倍難以解決日中關係僵局」為題,對安倍上臺後的日、中關係抱持極為悲觀態度的表示:「安倍可能是想促進日中關係的發展,但請注意,安倍對日中關係的基調一向是『政經分離』,經濟合作是經濟合作,政治對抗是政治對抗,日本當然要促進兩國經濟關係,因為日本近年的經濟復甦幾乎全因為中國大陸市場,怎能不進展?但說到政治關係,就全不是那回事了。日本緊跟著美國的亞洲政策走,兩國甚至要連手干預臺灣海峽,試問日中如何合作法?日本首相與閣僚參拜靖國神社,對中國來說多少是面子問題,但安倍一心要修改憲法,做小泉純一郎所不敢做的事,其結果必然是大肆擴軍,那才是中國的大忌,是裡子問題而不是面子問題了。」
就「中國時報」這一篇報導的內容來看,大體上已經點出了日、中關係無法改善的真正原因,是在於日本在近六年來的小泉執政期間,將「讓日本成為一個正常國家」這個觀念成功的推銷給日本大多數的國民,並成為日本的國家新願景,連帶的也就使得日本極力擺脫超過半個世紀期間為發動太平洋戰爭所揹負的罪名成為一種必然,而這自然要衝擊到一心期待要在二十一世紀「和平崛起」,成為亞洲區域強權的中國,使得日、中兩國在根本的利害上處於「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自然無法期待兩國的關係能夠獲得改善。
不過,「中國時報」這篇報導中所說的:「日本近年的經濟復甦幾乎全因為中國大陸市場,怎能不進展?」,若不是「中國時報」沒有搞清楚日本近年來經濟復甦的真正原因,顯然就是「中國時報」仍然無法擺脫其根深柢固的「大中國情結」所致!
事實上,日本近年的經濟復甦其原因雖然不能說與中國市場毫無關係,但主要還是在於日本的制度改革與產業重整後所造就的必然結果,據「財訊月刊」的分析,日本近年的經濟復甦主要原因計有:不犧牲研發經費;企業專注核心價值;鼓勵新創事業、產學交流;法規鬆綁、資金開國;利用中國市場、保護本身技術等五項,中國市場不過是其中的一項而已,而且對於日本而言還是在以「保護本身技術」的前提下利用中國市場。同時,中國雖然在2002年超越臺灣及韓國,成為日本第二大出口國,但日本從中國進口低價品的總額更高,使得日本對中貿易持續赤字,因此,中國最多不過是成為日本製造業最重要生產基地而已。
相對的,「財訊月刊」在本文中倒是認為日本當前最重要課題是「如何讓日本人拿錢出來,刺激內需」,點出了日本要維持經濟持續繁榮,還是要靠自己努力創造內需市場,因為「就個人投資而言,新興市場的高風險、高報酬固然誘人,但日本經濟復甦後展現的穩健、長期特性,仍吸引包括國際私募基金在內的資金大量投入,也促成2001年以來日本過去罕見的外資投資日股跳躍式成長局面」。
由此可見,「中國時報」所謂:「日本近年的經濟復甦幾乎全因為中國大陸市場」,完全無法禁得起事實的考驗。正因為如此,安倍晉三雖然口口聲聲說要致力於改善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然而,其任命的新內閣卻充滿了鮮明的對中強硬色彩,也就不難理解。
畢竟,與臺灣一樣,對於日本而言,中國在政治上是阻礙日本成為一個「正常國家」、讓日本發揮更大影響力的戰略競爭者;在軍事上是充滿窮兵黷武、隨時可能威脅到自國安全的假想敵;在經濟上雖是重要的加工生產基地,卻也同樣具有相當高的可替代性,中國市場不過是一個由各國媒體所畫出來的想像大餅而已,對於日本來說,中國雖然具有「敗事有餘」的消極能力,但顯然不具備「成事」的積極重要性。
因此,形容安倍晉三在有意無意之間,打破了近十年來世人所普遍認為「中國非常重要」的神話了,事實上應該是非常貼切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觀察--南方快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