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Generation」亞洲六強 年輕人才比一比

發表:2005-05-20 08: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M

    fb
    twitter
    linkedin
亞洲六強 年輕人才比一比
作者:李雪莉

 美國紐約甘迺迪機場裡,一群黃皮膚、穿著正式服裝的亞洲年輕人,在候機室裡,有的翻著《經濟學人》、也有人帶著無線藍芽,以流利的英語與遠方總部確認談判進度。下一刻,他們將前往上海、大阪、臺北、新加坡等亞洲城市。

 這是「亞洲時代」的來臨。

 在中、港、臺三地市場歷練三十多年,有一頭髮亮灰髮的花旗銀行臺灣區人資副總裁閰臺生,強烈感受亞洲人才崛起的速度,「商務旅行者過去是年紀稍長、白種人居多,現在清一色是亞洲年輕人。」

 亞洲市場正向世界挺進,而焦點鎖定亞洲六強:中國大陸、日本、臺灣、韓國、香港、新加坡。亞洲人才也跟著市場,水漲船高,越界走入全球。

 第一棒抬頭迎接「亞洲時代」來臨的,是一批正在崛起的新世代。

七年級(80年代出生)的臺灣「草莓族」,該如何迎接近鄰五強的挑戰?臺灣的政府和社會,準備好舞臺讓新生代發光發熱了嗎?過去冷漠的香港學生,在回歸後,開始關心社會議題,甚至出現強烈的國家認同。

 他們大多在一九八○年前後出生。當時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亞洲四小龍已站穩一席之地、中國大陸步入經濟的改革開放。

 新世代出生在更富裕、更開放、更加全球化的時代。

 他們也是平均人力素質最高的一代。

 一九九九年,亞洲六強大學生總數僅一千三百萬人,今年將超越兩千五百萬人,足足成長一倍。每年將有三百多萬大學以上畢業生,擠進區域及全球就業市場。

 這群還在就學的Young世代,五年後步入社會,十年後成為社會中堅。他們的表現,某種程度將決定你我的未來。究竟,亞洲六強裡,哪一國的大學生能在未來帶領國家往前邁進?能把國家推上國際舞臺?

中韓學生,耐力最夠
 亞洲六強的大學生各有特色,但中國與韓國學生,來勢最為洶洶。

 不久前的一個清晨,一群清華學生搭著吉普車,登上海拔四千多公尺的雪山峰頂,青藏高原的東端,黑水。

 頂著平頭、一身長袍的李希光是這堂寫作課的老師,他曾是哈佛大學研究員、《華盛頓郵報》記者、現任清華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把學生帶到最遠、最底層的地方體驗貧窮,是要訓練學生的勇氣、胸懷、獨立思考與合作能力。「大學就是要培養社會各階層的領導人,學生需要這些能力,」他眼神銳利,一字一句說著。

 「當你在月光下的蒙古草原,或在太行山下,騎著馬上課,那一幕,學生永遠不會忘記,」李希光解釋,學生親身體驗居民的生活、一星期不洗澡,還要想辦法克服大自然給的挑戰,他們要學會合作。

 在中國的大學操場上,偶爾會發現帶著自信、穿著皮鞋踢足球的男孩;凌晨五點,天際猶暗,北大學生拿著字典啃著一字一句的英文,伴著未名湖的水波,聲波迴盪在微涼的空氣裡。

 中國學生土法煉鋼的毅力,像極了臺灣五年級生三十年前面對的環境;一九七○年,臺灣的人均所得不到一千美元,與中國現在的一千三百美元相去不遠。

 若把視線再往北拉到人均所得與臺灣相似的韓國,學生的堅忍,也叫人佩服。

 西安,霧靄濛濛,一群首爾(漢城)大學與高麗大學的學生,漫步在麥田野花與泥土芬芳,他們揮汗、植樹、覆土。

 到中國大陸西安去種樹?這行為一點兒也不傻,一位韓國學生解釋,中國北方沙漠化若持續嚴重,風沙將直接扑向韓國。

 有機會到韓國的大學裡上課,講台上的教授像父親一樣,不斷提醒學生,「韓國的未來就靠你們了。」走過韓戰、金融風暴的上一輩,在痛苦掙紮下給韓國帶來嶄新的未來,讓這一代的青年想得遠、絲亳不敢懈怠。

 和韓國學生談起未來,各個興致高昂地把「BeSeTo」掛在嘴邊。「BeSeTo」是北京、首爾、東京三個城市的英文縮寫,意思是,韓國未來要做中國與日本溝通的橋樑,成為東北亞金三角的一環。

 為了達到目標,中、韓學生在物質與精神上都能吃苦。

 即便在新加坡、香港、日本,這些人均所得在兩萬五千美元以上的國家,年輕人也被政府、媒體提醒著要走出自己的小世界,關懷腳下的土地,與社會、國家做聯結。

 過去香港學生給人自利、獨善其身的印象。但香港回歸大陸後,它的優勢,因中國新起的人才與市場,不斷淡化。以前不屑說中文的港生都開始努力講一口京片子,他們甚至徹頭徹尾收起過去的自我,稱自己是中國人。

 四月十七,站上街頭、以怒吼抗議日本竄改歷史的隊伍中,五成是港大、科技大學學生,他們還高聲唱著中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認同,也是務實。他們嚮往「北上」、前進中國發展。

 新加坡與日本,則不斷提醒學生走出舒適圈、離開熟悉的環境,到外地與世界探索。

臺灣學生 快閃一族
 坐在敦南誠品書店,日本中央大學法律系畢業的二村太郎順暢交雜著中文與英文接受訪談,遇到不懂的詞彙,立即做筆記、查電子字典。

 二村太郎來臺灣兩年,生活簡單。白天工作,週末補習中文、英文,還和網友進行語言交換。他每天七點二十五分準時起床,八點四十分進公司,工作至晚上八點。

 太郎數次提到日本大學生日益嚴重的惰性,但和臺灣年輕人的生活習慣一比,他的評價是,「你們喜歡Easy Life。」

 雖然不同國家學生間的差異很大,很難將一國的學生做歸類;但大家一般的印象是,臺灣大學生普遍想追求快樂、幸福的人生。

 而且,臺灣學生普遍獨善其身,對公眾事務的關心,常是一下子熱度,成了快閃一族。

 不久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一場公開演講中提及時下年輕人都只有「想開咖啡店」的企圖。

 許多征戰世界的臺灣成吉思汗們,也心有慼慼。他們覺得臺灣年輕人如果以目前的方式持續生活與學習,「未來是滿黑暗的。」

 「大學應該教給學生正確的工作態度與熱忱,那是day to day的養成;大學要把學生能力引導出來,才能走上國際與人競爭,」花旗銀行消費金融臺灣區總經理管國霖語重心長。

一種鼓舞年輕人做夢的風氣

 事實上,中、日、韓、港、新的新世代都稱得上是「Me Generation」(唯我獨尊的世代),但他們卻勇於夢想、而且跳脫個人層次,帶著「We Group」(我群)的理念,思考國家與社會未來。

 因為,他們知道人不可能單獨存在,青年們要看到社會更美好、國家有未來。

 年輕人勇敢做夢的重要關鍵,是社會提供了願景與價值的引導,政府努力建立制度。

 願景,不是憑空而來。從中國、新加坡到韓國,學者、政府官員,甚至媒體等社會中堅,都努力為年輕人樹立典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