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光緒帝的預言和少帝時的光緒
唐朝高僧黃檗在《禪師詩》第九首中預言了光緒的在位時間和發生的事情。詩中預言道:「光芒閃閃見災星,統緒帝廷新有憑。秦晉一家仍鼎足,黃狼運兀力難勝。」 第一句「光芒閃閃見災星」 暗示光緒將是一位多災多難的皇帝。第二句「統緒帝廷新有憑」 指光緒帝不是同治之子,但是皇室的血脈。「秦晉一家仍鼎足」一句預言慈禧立載漪的兒子為大阿哥。「黃狼運兀力難勝」 中黃狼指戊申年,是光緒統治的最後一年,指光緒仍無力扭轉清朝的頹勢。
1874年,同治帝死後,因為沒有兒子,所以有意繼續垂簾聽政的慈禧,決定立道光帝的第七子奕寰與自己妹妹所生的四歲的孩子載恬繼承大統,並宣布從1875年開始更年號為光緒。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
光緒繼承皇位後,從4歲到17歲的12年間,是他作為少帝的時期。他在宮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光緒很好學,平常坐、立、臥都在讀書。他把讀書同做國君聯繫在一起。他在15歲寫的《乙酉年御製文》中寫道:「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飢,日我飢之;一民寒,日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 可以看出,光緒很想做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
在光緒12年的少帝生涯中,主要發生了三件大事。一是1882年,中法戰爭爆發,雖然清軍取得了勝利,但還是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中法戰爭期間,慈禧還免去了奕欣一切職務。二是臺灣建立了行省。原來隸屬於福建的臺灣正式建立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臺灣巡撫。三是光緒七年(1881),東太后突然死去,死因不明。此後,慈禧更加肆無忌憚,獨掌大權。
光緒17歲後,慈禧不得不同意光緒親政,自己改「垂簾聽政」為「訓政」。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緒在故宮太和殿舉行大典,開始親政。但是,權力雖然在名義上歸屬於光緒帝,但慈禧在實際上仍操縱著內政和外交大權。她不僅讓光緒每隔一日親自向她匯報政務,聽候訓政,同時還派人暗中監視他;而且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官顯宦長期唯慈禧命是從,在其周圍形成了後黨集團。希望有所作為的光緒仍然只是個傀儡皇帝,他在宮內和宮外遇到的困境超過了他的那些先祖。
親政後的光緒統治的清王朝此時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中。其後的甲午戰爭的失利,戊戌變法的失敗和《辛醜條約》的簽訂,加速了它的滅亡速度。
甲午戰爭的失利及其影響
在此時的東方,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日本則正向一個新興強國邁進,並制定了實行對外擴張的國策,近在咫尺的朝鮮和中國被它視作了主要的擴張目標。
1894年春,日本派兵入侵朝鮮,並佔領了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同時強逼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而此時部分清軍正駐紮在牙山。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在豐島附近海域對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隻發動突然襲擊,陸軍也於29日向由牙山移駐成歡的清軍葉志超部發動進攻,清軍敗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也發布宣戰詔書。因戰爭爆發於舊曆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一方面,日軍是有備而來,有著明確的作戰方針;另一方面,清朝內部思想並不統一,主和派及主戰派都有著一定的擁護者,光緒堅決主戰,而慈禧始寄希望於俄、英等國的"調停",繼則在海陸戰端已啟的情況下倉促宣戰,並命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因此在清軍方面,最初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
整個戰爭持續了近9個月,清軍在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中遭到了慘敗後,日軍突破了渤海灣門戶,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今丹東)。清軍鴨綠江防線崩潰。隨後,日軍又攻佔了金州(今屬大連),旅順口,並血洗全城。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從此,渤海灣門戶洞開,而深藏於威海衛港內,奉行不主動出擊戰略的的北洋艦隊成為日軍的新攻擊目標,戰局更加急轉直下。
當此之時,清軍敗退的消息使清廷內部的主和派開始佔了上風。清廷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請和。
日軍攻佔旅順後, 決定進攻威海衛,消滅北洋艦隊,為爾後直隸平原登陸決戰進一步提供安全保證的新計畫。而清廷對日軍主攻方向再次判斷失誤,以為日軍第1、第2集團軍將並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錦州走廊,進逼山海關,然後與從渤海灣登陸之部隊會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駐守奉天、遼陽及天津至山海關一線,關內外總兵力達10萬以上,而於日軍的主攻方向山東半島則僅部署官兵3萬餘人,其中駐守榮成(今舊榮成)的僅1400餘人。至於北洋艦隊,則根據李鴻章"水陸相依"的防禦方針,龜縮於威海衛港內。
1895年1月20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覆滅。此時,以慈禧為首的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中日兩國的和談代表在日本馬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及《議訂專條》三款、《另約》三款、《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條約規定:中國從朝鮮半島撤軍並承認朝鮮的「自主獨立」;中國割讓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中國賠償日本軍費2萬萬兩;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官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彼此的最惠國待遇;中國不得逮捕為日本軍隊服務的人員。這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
導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從軍事上講,主要是因為消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和一些指揮的不當;但更主要的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慈禧,並沒有抵禦外侮的決心,而只想以妥協來換取和平。此時的她正忙著慶祝她的60大壽。根據史料,她的60大壽一共花費了七百萬兩白銀。統治者腐敗如此,清軍的失敗也就在意料之中的了。
甲午戰爭的失敗與《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再次受到了嚴重破壞,列強看到了清政府的軟弱和無能,瓜分中國的野心更加膨脹。另一方面,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日本既佔臺灣,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經濟迅速發展併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同時日本的崛起改變了遠東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列強在遠東的角逐日趨激烈,預示著一個更加動盪不安的時代的到來。
甲午戰爭也使一些有血性的中國人提出了變革舉措,試圖維新政治,富國強兵。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甲午慘敗後,以廣東大儒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代表的知識份子提出了博採西學,實行變法的建議。他們認為,歐美的民主制是中華文明得以中興的新鑰匙。他們仿效西方,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黨--保國會。宗旨是「保國、保種、保教」 。他們一方面爭取民眾的支持,一方面爭取中央政府的理解,並通過報紙等宣傳自己的主張。一時間「上自朝廷,下至士人,紛言變法」,「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 。
1898年,康梁等人來到北京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書請願,要求改制。史稱「公車上書」。
一直希望有所作為的光緒召見了康有為,君臣相見恨晚,促膝而談。光緒聽從了康有為的建議,於同年四月二十三日頒布了《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博採西學,推行新政,並授予康有為專折奏事權。變法內容涉及了各個方面:修建現代學校,改革考試制度,修訂法律作為撤銷領事裁判權的基礎,促進農業、醫學、開礦、商貿、留學等事業的發展,促使陸軍、海軍、警備和郵政制度走向現代化。
但是變法受到了巨大的阻力。詔書到達省級行政長官的案頭,就被擱置。而且過了兩個月,下邊一點動靜也沒有,光緒一怒之下,撤了幾個守舊的大臣。而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慈禧發現變法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於是她藉機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廢除全部維新措施,捕殺維新派譚嗣同等6人,並重新執掌了大權。戊戌變法僅僅實行了103天就告失敗,因此又稱「百日維新」 。
此後,慈禧宣布重新訓政,並準備廢黜光緒帝。但由於一些地方督撫和外國使臣的反對,乃保留光緒皇帝稱號,立端王載漪子溥儀為大阿哥(皇儲)。
在戊戌變法實行的同時,在民間出現了一個結社組織「義和團」 。義和團的形成主要是基於一些政治和經濟上的原因。一方面,清政府的腐敗,加上連年的災荒,使百姓生活困苦,流離失所;另一方面,國外進口商品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使老百姓形成了排外的心理。因此,義和團最初提出的口號是「反清滅洋」 。不過,其「滅洋」 的口號得到了清政府內部一些仇洋官員的支持,並與之結成同盟,義和團的口號從此轉變為「扶清滅洋」 。在1900年的前五個月中,義和團在直隸一帶,焚燬教堂,殺死中國信徒。這引發了各國外交使團的抗議。但慈禧只是下了一個比較含糊的詔令,並沒有命令禁止義和團運動。
1900年6月,義和團和清軍包圍了北京和天津的使館區。德國領事克林德誤被清軍打死,列強以此為藉口決定入侵北京和天津。
在總司令人選尚未商定和最後確認之前,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在內的八國聯軍開始發動了先後對天津和北京大規模的進攻。6月10日,聯軍在英國人西摩爾中將的指揮下,沿津京鐵路開赴北京。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對列強宣戰。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15日,慈禧眼看大勢已去,挾持光緒帝出德勝門西逃出京,並下詔鎮壓義和團。16日,八國聯軍攻佔北京。8月19日,聯軍總司令瓦德西離德赴任,10月中旬抵達北京,設管理北京委員會,由各國分區佔領北京城,並提出議和大綱。
八國聯軍攻佔天津和北京後都曾大肆燒殺捋掠,此後,又以搜查義和團為名繼續行搶。在八國聯軍連日屠殺下,天津城內,屍骸橫陳,餓犬爭食,城內房屋,十去八九,城外屋舍,十去其四。北京城內亦屍積成堆,腐肉白骨縱橫,百家之中,所全不過十戶。昔日金碧輝煌的北京,數日之間已是滿目蒼荑。中國歷代歷朝之積畜,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珍奇,攫掠殆盡,所失無算。後來擔任聯軍統帥的瓦德西對此也驚駭不已,在日記中寫道:所有此次中國所受破壞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也許永遠難以為人所知,但其為數必定極大無疑。
當年隨軍採訪的一名德國記者這樣寫道:「我們德國人從事了我們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殖民戰爭。我們進行這場戰爭並不是為了基督教,也不是為了文化;而是為了貿易和我們在世界上的強權地位。」
當時清朝政府內部有人建議將首都遷往內地(西安)繼續與聯軍作戰的建議。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實際上已經沒有可靠的軍隊了。義和團已經被戰敗,山東以南省份的總督們早在義和團期間就已經與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議,違抗清政府支持義和團的決定。因此清政府決定簽署和約來保存自己。
1900年9月7日,慶親王奕劻和北洋大臣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駐中國的大使簽署了屈辱的《辛醜條約》。因為條約簽定於1901年,辛醜年,故名。
協定的正式名稱為ustria-Hungary,Belgium,France,Germany,Great Britain,Italy,Japan,Netherland,Russia,Spain,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中國與十一國關於賠償1900年動亂的最後協定)。原文是以法文為準。在國際法上,因為中國不承認與各國有正式交戰,起因是義和團,故此辛醜條約只屬於一個協定,而並非和平條約。條約共12款,外加19條附件。
其大致內容如下:第一款,中國派親王載灃赴德國向德皇就德國大使被殺一事道歉。德國大使遇害處建碑紀念。(這是八國聯軍入侵的直接原因。) 第二款,鼓勵義和團的大臣被懲罰(兩個親王被判斬,後改為發放到新疆,其他許多大臣被革職)。反戰大臣、反對使用義和團的大臣被復職或受嘉獎。 第三款,中國派大臣赴日本就日本使館官員被殺事道歉。第四款,在動亂時期被損壞或污瀆的外國墳墓由各國使館重新恢復,中國為北京附近的每處墳墓付款一萬兩銀,為外省的每處付五千兩銀。第五款,中國禁止進口軍火兩年。第六款,中國共付各國戰爭賠償4.5億兩銀,分39年付清,每年利息為4厘,由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來償付。 第七款,北京的大使館區內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以派兵保護。 第八款,大沽炮臺以及北京到天津之間的炮臺一律拆毀。第九款,外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之間駐紮軍隊。 第十款,中國對將來一切抗外行為予以懲罰。第十一款,中國改善水道,以改善對外貿易。 第十二款,中國設立外務部作為對外的政府部門。
《辛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並在此後繼續成為列強瓜分的對象。同時巨額賠款使業已不堪重負的清政府更加舉步艱難,使社會的經濟發展更加滯後。腐敗的清政府離滅亡的時日已經不太遠了。
此後,慈禧為了緩和國內外矛盾,消弭革命,維持統治,陸續推行了所謂的"新政",主要措施包括調整官制、整頓吏治、改定刑律、編練新軍、獎勵實業、興辦學校等等。1906年又宣布預備立憲。
走向末世--光緒之死
變法失敗後,光緒被囚,心境悲愴。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死。他在位34年,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清史稿》對其評價道: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湔國恥。已而師徒撓敗,割地輸平,遂引新進小臣,銳意更張,為發奮自強之計。然功名之士,險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濟,言之可為於邑。洎垂廉再出,韜晦瀛臺。外侮之來,釁自內作。卒使八國連兵,六龍西狩。庚子以後,怫郁摧傷,奄致殂落,而國運亦因此而傾矣。嗚呼,豈非天哉!
光緒死後,慈禧馬上下詔立醇親王載灃子、年僅三歲的溥儀為帝,年號宣統。次日慈禧病死,結束了對清朝長達47年的統治。
此時的清朝已經處於瀕於覆滅的邊緣,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思潮在全國開始廣泛傳播。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