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國環境惡化即將吞沒經濟奇蹟(圖)

作者:潘岳 發表:2005-03-09 16: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君不見黃沙滾滾天上來...


中國經濟以其每年9%左右的增長率令世人矚目,但卻為此付出了昂貴的環境代價。每生產價值為一萬美元的商品,中國所消耗的原材料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甚至比印度還要高2倍。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最近在接受德國明鏡週刊採訪時談到了這一併非廣為人知的事實。

記者出身的潘岳現年44歲,屬於改革倡導派裡的中堅力量。他指出,中國環境惡化問題是有其內在因素的:原材料緊缺、耕地面積減少、人口不斷增加。目前中國的13億人口是50年前的兩倍,到2020年,這一數字還將上漲到15億。而在城市膨脹的同時,沙漠不斷蔓延,可居住區域及耕地面積在過去的50年內縮小了將近一半。

潘岳警告說,如果環境問題不能得到改善,中國的經濟奇蹟很快就要成為過去。世界十大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城市當中有一半是落入了中國的版圖之內,更加觸目驚心的事實是:三分之一的中國地區降過酸雨、七大中國河流中有一半污染嚴重、四分之一的中國居民沒有清潔的飲水源、三分之一的城市人不得不呼吸著污濁的空氣、經過環保處理的城市垃圾只佔不到20%的少數……

環境污染也提高了生產成本,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到15%,而人民的健康代價更是無法估算。單只在北京,70%至80%的癌症病因與環境有關,尤其是肺癌,已經成為居民的第一大死因。

目前,中國政府已經逐步認識到了環境對人類的報復,並開展了相關的治理工作。例如在北京,空氣比以前清新了,一些河流及湖泊也開始顯得清澈,各地增設了自然保護區及模範城市,國家也頒布了更嚴格的環境保護條例。不過,潘岳也承認,同環境治理工作相比,政府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顯然更大,而且很多領導幹部深信,經濟增長能夠自動保障政治安定。

潘岳指出,這種想法實際上是錯誤的。經濟發展越快,一旦改革跟不上步伐,政治越容易陷入危機。隨著貧富差距的拉大,社會中潛伏的不穩定因素更會爆發出來。民主、法制體系如果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變化,不同的民眾團體將無法繼續平衡自己的利益分配,社會衝突也就在所難免了。

在潘岳看來,中國經濟雖然正在蓬勃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有解決環境、原材料危機的經濟實力。因為同發達國家8千至1萬美元的人均國民產值相比,中國國民對抗危機的能力實在是微不足道。潘岳建議引入綠色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用以凸顯環境治理工作也對經濟的長線增長起著不容漠視的作用。

正是鑒於環境的承受能力,中國政府新近中止了 30個項目的運行,其中包括一些發電站的建設工作(其中有一個位於三峽)。但是當明鏡週刊記者追問說,另有26個項目不是在交納了少量罰金後又得以開工了嗎?潘岳也對此事實表示遺憾,又繼而強調了法制改革的重要性。他說,國家環保局與利益集團及地區政府之間確實存在著矛盾,但是民眾、媒體及科技界卻是支持改革的強大後盾。一旦中央認識到了環保工作的重要性,並且將改革精神貫徹下達到地方,社會各界都將從中獲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