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統計局局長自殺續:該市GDP數據遭質疑

發表:2005-02-23 14:0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2月18日上午,安徽蚌埠市統計局局長劉敏從市政府辦公樓9層跳下,自殺身亡。前天,該市有關部門公布了劉敏的死因--因精神焦慮症導致的非正常死亡。是什麼原因使這位統計局局長患上了精神焦慮症呢?按照正常工作進度,劉敏死亡那天正處於安徽省統計公報公布後,由省級統計機構及地市級統計機構核對去年各項統計數據的階段。

  壓力太大外向局長變了個人

  「老實做人寬厚處世英名永存,勤懇敬業忠於職守風範長駐」,靈堂中的這副輓聯是對劉敏一生的評價,遺像中的他身穿深藍制服,表情嚴肅。

  劉敏是安徽宿州人,1975年參加工作,2002年2月從蚌埠市物價局副局長調任市統計局局長兼黨組書記。

  在蚌埠市物價局,劉敏的同事說:「他原來是個豪爽、外向的人,工作積極,責任心強。但自從調到統計局後,就變得沉默寡言了,死前還說過『壓力大、睡不好、不想活了』等話。」

  統計局工作人員們都對這位局長印象頗好:「為人正直,工作認真。」當記者就外界關於劉敏貪污的傳聞向他們求證時,一位中年幹部連連搖頭:「統計局是個清水衙門,沒什麼『油水』可撈……但工作也不是那麼好做,有時迫於各方面的壓力……唉,不好說!」說完,他就連連擺手不願說下去。

  自殺原因第二天即有定論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早在劉敏自殺身亡的第二天,當地公安局就有了結論,原因是精神焦慮症。但在出任統計局局長前,劉敏卻未表現出有精神焦慮症。記者在蚌埠物價局辦公室與其昔日物價系統的老同事閒聊時,對方說「在物價局時好像沒有類似症狀」。

  劉敏是從物價局副局長的位置上被提拔到統計局的。提拔時有沒有考慮這方面的病史呢?宣傳部門官員說,可能是他到統計局當局長之後才身患此病的。劉敏是在當上統計局局長後才逐漸患上了精神焦慮症的嗎?這個疑問至今沒有更明確的說法。統計局的工作人員說,統計工作並不特別累。

  地區生產總值早有增速「規定」

  2001-2004年蚌埠GDP增長速度

  就在劉敏自殺前一個月--1月17日,蚌埠市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召開,市長花建慧在會上做了《政府工作報告(討論稿)》。報告指出,2004年全年的地區生產總值(GDP)預計為260.99億元,同比增長16.5%,首超全國、全省平均增速。

  蚌埠在安徽屬於三類經濟欠發達地區,該市2003年GDP增長僅為6.4%,而2004年竟劇增到16.5%。當時,就有人對這一數據表示懷疑,據知情人推測,劉敏的壓力很可能來源於此。

  GDP增長速度已成為部分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資本,在地方官員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蚌埠是老工業城市,改革開放初期曾被稱為「安徽第二大城市」。上世紀90年代後,其經濟地位逐漸下降。

  面對經濟日益衰落,蚌埠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制定了「3461」計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步階段的發展目標及重點建設任務),該計畫的第一個目標就是「2003年至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到2007年突破300億元」。

  輝煌生產總值專家認為不可能

  由蚌埠市宣傳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260.99億元」,第四季度生產總值可達90.69億元。針對這個「輝煌戰績」,市政府工作人員的解釋是:歸功於農業的拉動。

  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雷達表示,一般情況下,第四季度經濟增長主要靠商業拉動,但蚌埠不是商業中心城市,第四季度突飛猛進的可能性應該排除。至於農業能拉動這麼大的增幅則是天方夜譚。 文並攝/特派記者 楊章懷

  事件回放--

  統計局局長跳下市政府大樓

  據《江淮晨報》報導,2月18日10時30分左右,劉敏離開了他在市政府辦公樓7層的辦公室,之後,他從9層墜下身亡。

  慘劇發生後,不少政府工作人員即前去查看。劉敏墜樓後,立即有人用草蓆蓋住了他的屍體。

  2月20日,記者來到劉敏墜樓現場,發現這裡是蚌埠市行政綜合樓的東側天井,天井中間是一個八角星圖案,劉敏正是從高處翻過不鏽鋼護欄墜下的。

  蚌埠市物價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劉敏在物價局任副局長時,排名在幾位副局長中列第一位,身體也不錯。劉敏的夫人在蚌埠市一所中專學校任職,有一子在上大學。

  2月20日,蚌埠市政府行政辦公樓一樓大廳裡貼出了蚌埠市統計局為劉敏發的訃告。

  專家解讀--精神焦慮症

  焦慮症是一種易與軀體疾病混淆的精神障礙,中老年多見。臨床表現為持續或階段性緊張、憂慮、恐懼,同時身體出現無足夠證據的「嚴重症狀」。精神性焦慮是焦慮症的深層核心症狀,患者具有暗示性、憂慮性、災難性和患病性思維定式,終日心煩意亂,憂心忡忡,注意力難以集中。焦慮症的病因未明,研究認為與遺傳因素、性格及挫折、不滿等精神因素有關。

  據北京社會心理衛生諮詢服務中心專家介紹,每個人身體的耐受程度不一樣,對同一事物的反應也不一樣,這取決於本人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及對問題的認識等綜合因素。現代社會的生活、工作壓力很大,出現心理壓力是很正常的。而在我國,由於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遠遠不夠,往往等到心理壓力不斷加大,最終釀成慘劇才引起重視。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