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敦煌已是國際大都市

發表:2004-03-20 14: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相關研究表明,在千年之前的中國唐代、甚至更早的時候,敦煌已是一個「國際都市」。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鄭炳林教授說,這一現像在商貿流通領域表現得最為明顯,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晚唐五代時期的籍帳文書表明,當時的敦煌貿易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區域性經濟交流,而是具有了國際性,許多外來使團、商人在這裡常年定居或從事貿易活動,使「地不產珍,獻無奇玩」的敦煌變得商品琳琅滿目,各類生產、生活物資應有盡有。

  從散見文書的記載來看,當時與敦煌發生貿易關係的地區範圍非常廣泛,除來自中國中原、新疆及西藏地區的物品之外,還有來自高麗、波斯、印度、東羅馬等東亞、西亞、南亞及歐洲等地的貨物,商品種類有棉布、絲織品、鐵器、銀器、玉器、竹器、畜牧產品、藥材、化妝品、食品、顏料、兵器等20多種,貿易之興盛可見一斑。

  這些物品除了部分為敦煌當地消費之外,大部分易手後再銷往其他地區,在敦煌和絲綢之路沿線,除了往來不斷的朝貢、外交使團在從事官方貿易之外,當時已經有一批職業商人在從事長途販運貿易,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來自中亞地區的粟特人,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在敦煌定居,除了從事經常性商業活動之外,還在敦煌開辦了酒店、旅館等。

  鄭炳林教授說,一個城市的商品貿易具有國際性,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市場上用於交換的商品具有國際性;二是從事商業貿易的商人具有國際性;三是貿易市場上使用的貨幣具有國際性。從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來看,這些條件在當時的敦煌都已經具備,隨著外來商人、物資的不斷湧入,中國自產的銅錢退出了敦煌市場,來自西域、中亞的金錢、銀錢和金銀器皿成了晚唐五代敦煌對外貿易的主要硬通貨,它們同絲織品一道,被當地人認可和普遍接受。

  其實,除了商業貿易的國際性之外,當時敦煌的城市規模和語言種類也能反映出它「國際都市」的一面。據有關學者推算,當時敦煌的人口有3萬之多,這一數字對於千年之前中國西部邊陲的小縣來說,已經足以反映其城市規模之大。另外,在敦煌文書保存了一大批民族文獻,從中可以看出,除了漢人之外,當時還有回鶻、粟特等多個民族在敦煌活動,為了交流需要,當時已經有了一批職業翻譯,這些,都反映出敦煌國際化的痕跡。

  2000多年前,張騫鑿空西域,打開了中國通向西域、中亞乃至歐洲的門戶,漢代設置張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進一步從軍事和設施上保障了這條橫跨亞歐的貿易通道的暢通,從此,外國使團和商旅頻繁地出現在「絲綢之路」上,這時的敦煌已經是「華戎所交一都會」。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在張掖召開盛會,宴請西域27國首領,這一史無前例的「國際招商」活動,促進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七世紀後,大唐王朝的富庶和開放,使「絲綢之路」貿易達到了鼎盛。千百年來,由於地理位置重要和佛教文化昌盛,敦煌無疑成了這條亞歐大通道上最閃亮的一顆明珠。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