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醫生的職業素養令中國醫生汗顏

發表:2004-01-05 20:3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又一個中外合作的心臟外科手術即將開始。「盯住他!」忽然,洋醫生嚴厲地對護士長發出命令,要求她「現場跟蹤」一位正在進行消毒操作的中方醫生。原來,這位中方醫生沒有嚴格按照規範操作,被「老外」當場發現。直到這位醫生完全按照規範完成消毒操作後,才被允許上臺操作,正式開始手術。這回,上海華山醫院醫護人員,真的被「老外」的嚴謹工作作風給震住了。

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院心胸外科專家斯坦利教授領銜的手術小組,受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之邀,近日在該院為國內8位病人開展從診斷、分析、手術直至術後康復的全套醫療服務,中方醫護人員全程跟蹤觀摩。這個手術小組成員除主刀醫生斯坦利教授外,還包括1名麻醉師、1名體外循環師、1名護士和1名術後監護人員。如此「全套」地引進國際頂尖手術團隊,來國內進行手術示範交流,在上海乃至全國醫院中尚無先例。這個頂尖團隊實施的8臺手術在難度上並不屬頂尖級,心臟搭橋手術及心臟瓣膜手術,上海不少外科醫生已操作得相當嫻熟,純從技術上說,簡直「了無新意」。但一場場觀摩之後,中國醫生這樣描述他們的感受:「深受震動。」

執行手術規範近乎刻板

  最直接的震動首先來自「老外」們對手術規範近乎刻板的嚴格執行。手術前,洋醫生會準備一份科學、規範、合理的「流程圖」,其中包括麻醉流程、手術流程、重症監護流程等等,流程一旦確定,所有相關人員都必須嚴格執行,將操作的每一個環節變成自己的「習慣」,不允許因為個人的固有習慣增添任何多餘的環節,或減少一些環節。哈佛專家規定,術中為麻醉和氣道所準備的藥物、器械,都須在術前按嚴格的規範擺在固定位置,須「手到擒來」。

因為缺少監護儀的副顯示屏,「老外」醫生無論如何都不肯開始動手術。事實上,國內醫院在進行手術時,監護儀往往只有一個顯示屏,由麻醉師負責監測,手術中,對病人的生命體徵狀況的掌握,需由主刀醫生不斷詢問麻醉師。但「老外」強調執行手術流程規範必須一板一眼,監護儀不僅要有主顯示屏,還要有副顯示屏,主顯示屏由麻醉師掌管,而主刀醫生通過副顯示屏可適時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徵狀況。直到這個被國內醫院「精簡」了的小問題被手術室解決後,哈佛團隊才上了手術臺。

  一位觀摩過手術的中方醫生感嘆道:「我感覺非常慚愧。在哈佛專家看來『常規』的流程,在國內醫學界卻並不『常規』。在手術前,對所有可能需用的藥物和器械,我們往往沒能做好最充分的預備。時常等到意外發生時,才『臨時抱佛腳』,有時甚至出現術中等藥和尋找器械的窘況,從而不僅無法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最大限度地為患者贏得搶救時間,甚至貽誤搶救時機,導致患者生命受損。其實,『老外』對流程規範近乎『僵化』的執行,是手術成功的根本保證。」

  華山醫院副院長徐建光教授說,近一段時期以來,頻繁出現的醫療糾紛始終困擾著國內醫院,不少醫院對此多覺委屈。其實,醫療行業應該作更深層次的自我檢討,整個醫療過程缺乏規範統一的操作流程,缺乏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是相當數量醫療糾紛、醫患矛盾產生的根源。不少醫護人員在醫療過程中往往憑仗經驗,習慣「跟著感覺走」,缺乏嚴謹的規範操作意識。華山醫院花大力氣引進頂尖團隊而不是單個專家「現身說法」,其目的絕不僅僅在於進一步引進先進的技術,更在於以「零距離」的方式,最感性、最真切地學習國際醫學界先進的管理理念、規範的手術操作流程,以及頂級醫學專家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職業素養。

追求「零缺陷」

  哈佛醫學專家們全力追求「零缺陷」的工作態度,也給中國同行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保證病人在麻醉前、中、後各階段生命體征的穩定,避免患者血壓波動,他們術前提出了一系列極其嚴格的要求,有些在中方醫護人員看來已是近乎「苛刻」。譬如,通常國內在術中要求患者收縮壓保持在120-140毫米汞柱即可,但哈佛專家卻要求患者血壓必須始終穩定在120毫米汞柱上,因為唯此才能使手術危險降到最低。術前,哈佛團隊儘可能多地與患者展開交流與對話,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打消患者對手術的疑慮和擔心。一旦確定手術,主刀醫生與麻醉、ICU等術前、術中、術後各個環節的合作夥伴一起,對方案進行認真詳盡的討論,並將自己的想法讓合作夥伴們徹底接受和知曉。同時,更對術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做出周密、詳盡的預案。在手術方案的討論中,為了避免差錯,專家們根據他們所瞭解到的中國患者的個性,每人都起了昵稱,避免「張冠李戴」。在華山醫院短短的10多天裡,哈佛專家們每天在清晨6時許即進入手術室,晚上6時等手術病人各項生命體征穩定後才放心離開。而從患者離開病區到患者安全送入監護室的全過程,手術主刀醫生都親自搬動和護送,其高度負責的態度和一絲不苟的精神,難以挑剔。

細節體現以人為本

  哈佛團隊的不少工作細節令國內同行十分驚訝並深受感動。甫抵上海,哈佛專家便立即趕赴華山醫院看望患者,瞭解自己手術對象的病情;麻醉用的針管通常又粗又大,為了避免患者的痛楚,他們改用耗時費力的細管注射;胸腔術後,患者傷口會有巨痛,特別是咳嗽時疼痛更甚,為此他們特意帶來了紅色心形「防咳墊」送給病人。

不少觀摩的醫護人員感慨:這種細微處見真情的醫學人道主義,在國內多數醫院還是欠缺的。此番交流,哈佛專家共為8位冠心病患者實施了手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首位接受手術的顧女士在手術後不到一週就能獨立下床行走,並一再表示整個手術過程前後未感到有強烈痛感。

年屆八旬的郭阿毛患有嚴重的心臟病,術前曾在醫院住過很長一段時間,但病情仍未見好轉,國內醫生考慮到其手術風險極大,一直未做決斷。其家屬在得知哈佛專家來滬交流的信息後,主動找到哈佛專家要求做手術。哈佛專家答應了他們的懇求。專家們說,做手術,風險在醫生,但不做手術,風險卻在病人。為了使手術的風險降低到百分之一以下,哈佛團隊反覆研究病情,為其制定了一整套安全、規範、周密的手術及治療方案。手術十分順利,術後第二天,郭老先生就能下床活動,並在一週後康復出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